小逄观星|“两罕”之地是新闻人该去的地方

大众日报记者 逄春阶

2023-11-08 09:49:1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记者节到来之际,我特别怀念著名记者范敬宜先生,他曾经提出一个“两罕理论”,即新闻人要到“记者罕至、读者罕闻”的地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边界,寻找大地上的奇光异彩。

日前,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摄制的电影《回西藏》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与之前的同类作品相比,这部电影的切入点更小,在创作过程中,导演有选择地对真实人物的经历进行切割和再连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回西藏》进行的语境和表达方式的突破,让观众看到了主旋律电影的更多可能性。我想,这部电影获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电影展示的是“两罕”之地,记者罕至,读者罕闻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麓,连绵雪山环绕着的岗巴,海拔4700多米的生命禁区。岗巴,系藏语,意为雪山附近的村庄,地处确姆约姆钦雪山和康钦甲布雪山附近。

电影是根据孔繁森第一次援藏期间跟藏语翻译阿旺曲尼的故事改编的。故事发生地就是岗巴。1979年的边陲小县岗巴,全县人口只有5000人,山多人稀,环境恶劣,风沙、干旱、冰雹、霜冻、雪灾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孔繁森只身来到这缺氧的蛮荒之地,语言不通,习俗不明,怎么吃?怎么住?怎么下乡?电影有限度地进行了还原。我在岗巴听到了好多孔繁森和阿旺曲尼的故事。他们常常各自背着背包,背包里除了铺盖卷就是几件衣服,简简单单。外加一个黄挎包、水壶。孔繁森带着一把五四式手枪,阿旺曲尼身背一杆步枪。每到一个地方,孔繁森讲了什么,阿旺曲尼就在笔记本上记下来,再翻译给老百姓。老百姓说了些什么话,也原本原样记下来,再用汉语翻译给孔繁森听。两人配合默契得像一个人。

在一个寒冷之夜,孔繁森安排阿旺曲尼去干其他事儿,他只身骑马下乡在山坡上摔倒,昏迷不醒,是放牧的藏族同胞发现后,把他送进了医院。孔繁森说,他的命是岗巴人给的。孔繁森在岗巴县昌龙乡乃村调研时,4岁男孩仁青被痰堵住气管,呼吸困难,孔繁森见状,嘴对嘴为其吸痰,把仁青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些故事都是黎穆萨先生给我讲的,黎穆萨当年走投无路之时,孔繁森拉了他一把,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我还听到西藏作家田霁春讲的一个故事。下乡时,孔繁森在村庄里遇见鼻涕满面的小孩,都会拿出几块水果糖问他们,想不想吃,他们说想吃。孔繁森就说,先到河边把手洗干净,把鼻涕擦干净再来,洗完手的小孩子们一窝蜂地来抢糖吃,孔繁森就说给他们一些个人卫生的常识听。这天,又一帮小孩子看到孔繁森,伸手要糖吃。孔繁森说:“快去把手洗干净,谁的手和脸洗得干净,谁就能分到两颗以上的水果糖。”一个把手洗得很干净的小女孩,脸上却有点脏。孔繁森给了她两块糖,并鼓励她说,吃完糖,再去把脸洗一洗。这个小女孩很乖巧地向河边跑去。渐渐地小孩子们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有意思的是,有的小孩天天洗好手,就在村头等孔繁森。点点滴滴的岗巴故事,我听后心里热乎乎的。

这些年来,大家都知道孔繁森担任过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很少有人知道他进藏第一站就在岗巴。我查阅了媒体报道资料,孔繁森在岗巴的报道少之又少,他在那里待了近三年的时间,那里埋藏着好多好多故事。挖掘这段时间的故事很有意义。如果说,孔繁森精神有源头的话,我觉得岗巴就是源头。当年35岁的孔繁森已经把岗巴当成了自己的故乡,他理解了自己肩上的使命。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人追问孔繁森在岗巴的日子。感谢《回西藏》的主创人员,他们的追寻,让我想到了《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两罕”之地,是新闻人应该去的地方,也是我们的艺术家应该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奇光异彩,那里有惊喜。中国人的审美观里有“以奇趣为美”的说法。《回西藏》的成功,暗合了这一审美观。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