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微历史|王昌龄《出塞》: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3-09-08 06:53:1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说,中国一部5000年文明史,换个角度说,也是一部战争史。其间发生的6000多场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分散在《左传》《史记》和二十四史里,更雕刻在诗经、乐府和唐诗宋词里,成为历史永久的伤痕。

今天我们推介的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歌《出塞》其一,就是这样一首感叹战争创伤的名篇,千百年后读来仍让人感慨伤怀。

王昌龄,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公元727年中进士,授汜水县尉,治所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后考中博学宏辞科,升任校书郎一职。再后来,王昌龄因为生活中不注重小节(不护细行),被贬龙标尉,治所在今湖南洪江黔城镇。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从贬谪地返回家乡,半路上被亳州(一说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杀害与他无冤无仇的王昌龄,史书以及野史都语焉不详,《新唐书•文艺传》只是说“(王昌龄)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阎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则记载“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据此看来,闾丘晓或许是嫉妒王昌龄的诗名,因为史书记载闾丘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

王昌龄死时仅60岁,流传至今的诗歌有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王昌龄诗歌境界雄浑开阔,别具一格,有“诗家天子(一说,应为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一生“宦游”多地,开元十三年,还曾漫游西北边地,对边塞生活有直观的体验,因此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今天推介的《出塞》就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表现了诗人希望有良将平息边疆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生活的爱国之情。全诗运用了以古讽今、互文见义、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凝炼明快,意境雄浑深远,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中写道: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隘,(多少年过去),万里长征的人们还没有回来。假使卫青、李广等龙城飞将还在世的话,就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深受后代文学批评家激赏的佳句。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把月亮呼作秦朝的月亮,把关防看作汉代的关防,并非月亮始于秦代,关隘起于汉朝,而是“交互其文”,也就是互文见义,在浩渺时空的大背景上,将秦汉以来的战争岁月与当年明月照耀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给人以无限遐想。

众所周知,秦朝建立后便发征夫筑长城防御胡人南下牧马,两汉时与胡人的征战更是持续了几百年,其间涌现除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时间绵延到李唐王朝,与胡人的战争仍是此起彼伏。在千余年的漫漫岁月中,多少春闺梦里人早已是武定河边骨,长眠在异国他乡、荒野山林中,而这一切天上的明月、万里边关都是见证者。

如今,千年过去,明月依旧、关山犹在,万里长征的戍边将士却依旧没有归来,只能对着明月怀念遥远的家乡和亲人,这时空流转中的变与不变,包含着多少感慨、无奈与辛酸?

想到这里,诗人心气难平而直抒胸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想当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怀来),汉朝派出卫青、李广等四路大军迎头痛击,其中,大将军卫青带兵一夕纵横八百里,直捣龙城(匈奴人祭祖之地,今蒙古国塔米尔河岸),取得大捷。李广出师不利,重兵围困之下被俘,押解途中,带伤躲马逃回。其间,李广展现出的惊人的骑射技术在匈奴人中留下深刻印象,称他为“飞将军”。再后来,李广被起用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忌惮李广的威名,数年不敢进犯右北平。

正是因为有卫青、李广等勇猛将士在,汉朝才最终将匈奴打得溃不成军,保持了边境安宁,抚今追昔,诗人才不由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还要一提的是,唐玄宗即位后,把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再次激发了文人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但是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却让盛唐急转直下,国运衰颓,生灵涂炭。乱世之人,命运难测,连是朝廷命官的王昌龄在归途中遇到刺闾丘晓,竟无故丢了性命。

好在,天道好轮回。王昌龄被杀不久,宰相张镐指挥平定安史之乱,闾丘晓贻误军机,即将杀头。杀别人不眨眼的闾丘晓,一下怂了,以家有老人需要赡养为由乞求留他一命,结果张镐问他:“王昌龄的亲人谁来供养呢?”闾丘晓非常惭愧和沮丧地低下了头。

责任编辑: 武宗义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