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人生有味是清欢
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2023-11-26 12:36:1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成了精。绿头萝卜坐大殿,红头萝卜掌正宫。江南反了白莲藕,一封战表打进京。豆芽菜跪下奏一本,胡萝卜挂帅去出征。白菜打着黄罗伞,芥菜前面做先锋,小葱使的银杆枪,韭菜使的两刃锋……藕王一见害了怕,一头钻进泥土中。”在胶东,有这样一首描绘蔬菜“战争”的儿歌,用拟人的手法向儿童介绍各种蔬菜的形体特征。歌中在解释各种蔬菜的特征时,联系想象中的“战争”,写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活气息,使孩子们感到亲切有味。
在百菜中,白菜是王者般的存在。“小雪来,起白菜”“小雪到,菜园忙,起了白菜码北墙”,在山东,当下的小雪时节,菜园中农人在忙着起白菜。清淡味美的白菜,依旧是父老乡亲过冬的当家菜,家家户户都要种上百八十颗大白菜。
白菜是如何逆袭成百菜之王的?山东人为何对白菜情有独钟呢?在历史和文化交织前进中,可以窥探其中一些密码。
咱们现在吃的大白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大白菜亚种,从分类学来讲,大白菜和既可以当菜又可以当主食的蔓菁是一个物种。蔓菁也叫芜菁,它与甘蓝和芥菜是一家子。早在2500年前的周朝,文字记录中第一次出现了“葑”这种蔬菜,《诗经》中所说的“采葑采菲”,就是指采集蔓菁和萝卜。
学者考证认为,“葑”可以看作是白菜的老祖宗。经过几百年的自然杂交,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葑”渐渐变为了“菘”,最初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种植。在公元304年成书的《南方草木状》中,便有“至曲江方有菘,彼人谓之秦菘”的记载。
南北朝时期,山东老乡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芜菁一章中提出:“种菘与芜菁同”,又说:“菘菜似芜菁,无毛而大”,这里指出了栽培菘的方法以及与芜菁在形态上的差异。现代植物学研究认为,白菜是菘和蔓菁天然杂交演化而来,二者基本染色体组相同,彼此间天然杂交可育率达100%。在南齐时,文惠太子问大臣周颙:“菜食何味最佳?”周颙回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这说明,地虽然分南北,人们不约而同地对菘有极高的认可度。同时,这也说明菘的栽培,比之西晋,在地域上已有发展。
到了唐代,菘开始出现分化。《唐本草》中说:“菘菜,不生北土。其菘有三种:有牛肚菘,叶最大厚,味甘;紫菘,叶薄细,味小苦;白菘,似蔓青也。”分化后的牛肚菘,因为叶大、味甘,被人们优选培育,广泛种植。不过我们今天见到的叶片层层包叠的大白菜还没有出现。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菘像极了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上海青,这个品种在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至今仍然是南方蔬菜的一支主力军。不过,上海青这样的菜不耐储存,也忍不了北方冬季的严寒,所以至今没成为北方蔬菜的主力。
到元代,人们已经将菘和白菜画了等号。经过几百年的培育,牛肚菘走上了向大白菜转变的道路,它的散生叶片慢慢聚拢成了一个花心,形成花心大白菜,花心越聚越紧,形成舒心大白菜,最后干脆变成了一个叶球,这便是“卷心大白菜”。元代的山东老乡王祯在710年前所著的《农书》中这样写:“七月以后种莱菔、菘、芥。”旧历七月正是立秋时节,所指地区又是山东,立秋种白菜,至今仍是大白菜栽培的宝贵经验。
同是在元代,蒙古族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了46种蔬菜种类,并精细绘制成图。他所描绘的白菜形态,不再是塌地而生的小白菜,而是外叶向上拢起,其抱合状态已萌发结球状态。在名称上,他也没有沿用菘字,而是直接叫做白菜,在食用价值上有“甘温无毒,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之效用。
山东各地种白菜的历史,也很悠久。在各地史料中,也时有记载。在曹县王吕集村,当地自明朝洪武年间就开始种植大白菜。据说当时曹州州判闫本复,最喜欢吃王吕集的大白菜,曾多次派人到该村要白菜;而胶州大白菜早在明朝万历十九年以前就有种植,栽培历史至少已有400多年;同是在万历年间编纂的沂州府志上,也有鲁南人种植、食用白菜的记载。
福山包头莲、胶州白菜(胶县二叶)、济南大根白菜、冠县包头白菜、德州核桃纹、肥城卷心白菜……山东有很多优质的白菜品种。白菜为何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成为最优品质担当?这与齐鲁大地农人的智慧息息相关。在古代,平民百姓生活不易,大部分时间以各种谷物为主要食物,长期缺乏动物性食物。他们要想获得足够的营养,只能依靠蔬菜。于是,人们开始将智慧和技能尽数用在种菜上。
大白菜呢,恰好是这一智慧的结晶。首先,它易于种植,适应性强。像胶州大白菜品质极好,与当地气候、土质、水质有很大关系。胶州地处黄海之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大沽河、胶莱河、胶河、洋河两岸多为轻黏壤土,其面积为10万多亩。这类土壤保水保肥性好,且水质良好,水土中富含多种有益于白菜生长的营养元素。
其次,大白菜的成熟期足够短,能够极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立秋种,小雪收,大白菜的生长发育在100天左右,历经自然界的寒温炎凉,于三伏酷热里煎熬过,于秋霜凛冽里砥砺过,到最后,修炼得干干净净,脆脆爽爽,青涩褪尽,味道纯正。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便是大白菜的产量高,亩产在五千至一万斤。且大白菜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价值高。它富含易吸收的维生素和钙,是老人小孩的补钙佳品。
最后一个重要因素也不能忽略,那便是大白菜的储藏技术在明清时有了长足进步。古人发明了一个重要的储藏方法——窖藏。窖藏方法的出现,让大白菜真正成为北方越冬蔬菜的核心成员。
清代农学家、日照老乡丁宜曾在他所写的《农圃便览》中,把白菜称为“窝心白菜”,还叮嘱后人,在霜降后,可用草将大白菜的外叶束起,保护球叶生长。他还着重介绍了当时大白菜冬季埋土贮藏方法,“小雪刨窝心白菜,竖排屋内,俟干湿适中,埋干润土内,顶上盖土,勿太深……用苫覆顶上土,则不致雨湿结冻。”这个发明的另一大作用,是进一步强化了白菜的一个特征——白。因为在窖藏状态下,白菜的叶绿素会降到极低的水平,剩下的只有白叶了。
浓到极致是平淡,人生有味是清欢。在历史深处走来的大白菜,与每个人的记忆、味蕾碰撞,不断扩充着人文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 杜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