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故事|丧家之犬:孔子被嘲笑后的自嘲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3-11-24 07:02: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孔子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原本是孔子晚年回顾总结自己这一生的成长经历时的心得,而今被很多人当作了一个人在某个成长阶段的要求,比如“三十而立”,就是一个人到三十岁时就应该有所成就。

具体到孔子,他在20岁时有了儿子孔鲤,同年担任管理仓库的小吏。有学者推算,大约二十七八岁时,孔子开办了私塾,并慢慢有了一些名气。最直接的证据是三十岁这年,即公元前532年,齐景公和晏婴访问鲁国时特地召见了孔子,和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这充分说明此时的孔子在诸侯国中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力,这应该是孔子自称“三十而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时间慢慢流淌。公元前517年,鲁昭公因与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发生权力斗争失败而被迫逃亡齐国。而孔子则因为批评季氏“八佾舞于庭”而得罪了季平子,追随鲁昭公而奔齐。

来到齐国后,为了自己和随行学生们的生计,孔子不得已投靠齐国正卿高昭子作为他的家臣,希望以此接近齐景公以求得出仕。

公元前516年,孔子终于等到了机会,齐景公两次问政于孔子,并对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政在节财”的治国理念非常欣赏,一度想重用孔子,并打算封以尼谿田作为食邑。

不料,该想法却被晏婴劝阻,晏子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大体的意思是说,儒生不服管,虚头巴脑的东西太多,不适合齐国国情。一句话断了孔子生路,齐景公打消了任用孔子的想法。再后来,齐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向齐景公求救,景公以年老为由选择“中立”,孔子只好逃回鲁国。

重回故土的孔子,大约仍以教书为主业,同时修著《诗》《书》《礼》《乐》。其间,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负责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等。

公元前500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杀少正卯。这项任命,甚至引起了齐国的不安,主动与鲁国在夹谷会盟,以示友好。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势力,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但半途而废,由此,孔子与三桓的矛盾随之激化。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当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和鲁定公欣然接受,陶醉在歌舞之中,多日不理朝政。再后来,鲁国举行郊祭,当时的“惯例”是:祭祀后赠送祭肉给大夫们,但偏偏没有孔子的份。眼见失去了季氏的支持,孔子不得已再次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的命运起起伏伏,一会是国君的座上宾,一会又成了被怀疑和监视的对象,甚至多次有性命之忧和连日饥饿的不幸经历。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计划经过郑国到陈国去,结果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只得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其间,弟子子贡在寻找孔子时遇到了一个郑国人,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城门外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不到大禹的三寸,身材消瘦像丧家之狗。”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郑国人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孔子,此时的孔子已经“耳顺”,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笑着说:“他说我的身形,是细枝末节而已。但说我像丧家之狗,确实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啊!”

因为“无人喝彩”,孔子在周游列国多年以后,不得已重新走上了回归鲁国的旅途,一道湮灭的还有他的孜孜求仕以建功立业之心。

笔者以为,孔子最大的错误是: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曾经以周礼为规范建立起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制度日益瓦解,同时,随着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召公等勇武强者退场,诸侯国通过相互攻伐兼并不断坐大,甚至开始问鼎中原。与此同时,很多诸侯国中还崛起了一批又一批豪门世家,他们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又互为支撑,甚至对国君予取予求,再让他们遵循“周礼”无异于与狐谋皮。

还有,孔子只看到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却没有意识到其中蕴含的社会进步因素,甚至想掉头回到过去,从“古久先生的流水簿子”里寻找偏方,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读过《史记·孔子世家》的朋友有可能注意到,孔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曾经被很多诸侯国大夫抵制、中伤乃至必欲除之而后快,其主要原因就是孔子的“改革举措”一旦推行,将极大削弱豪门世家的权力和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隳三都”。

另需一提的是,孔子的“复古”思想甚至积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这种复古思潮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文学复古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次:

(一)中唐古文运动: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反对六朝骈文的浮华,提倡秦汉散文的刚健,主张文以明道,贵在创新,开创了古文的新局面。

(二)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推崇唐宋古文名家,主张文道并重,注意文学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反对前七子、后七子的拟古风气,创作出富有个性和生活气息的诗文。

(三)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以李梦阳、王世贞为代表,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的虚饰,提倡真情实感,重视民间诗歌,注意诗歌的声调节奏。

幸运的是,近现代以来,我们曾经迎来五四文学革命。其间,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巨匠,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张用白话文写作,引进国外先进文学思潮和体裁,使中国文学从语言文字、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到思想内容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

善莫大焉。

国学经典欣赏: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 报道,插图:济南钢城书画名家 周慎宝)

责任编辑: 武宗义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