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微历史|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3-11-03 08:34:5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从遥远的《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开篇,到晋、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渐盛,中国古诗形成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色,开篇即议论的诗歌不是没有,但数量极少,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歌。诗中开篇写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大意是说,世间人、事不停变换,时间流逝,遂成古今。本句诗讲述的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生活逻辑和常识,乍看寻常,仔细品读却感觉意味深长。它开篇即议论,明写人事沧桑,而暗写诗人面对岘山自然和人文景观时,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感伤。换句话说,这里其实仍没有脱离古诗词“见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传统表现手法,但推陈出新,匠心独运,开篇即议论,直抒胸臆,因而别具一格。而紧承而下的颈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暗含江山永恒而人生短暂之哲理,且呼应了开篇之议论,并照应了“登山”的主题。一个“留”字,也蕴含“人事代谢”之意,一个“复”,写时空之变换。
岘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这里不仅美景优美,而且山中和山的四周遗留着包括楚皇城、宋玉故里等诸多人文历史景观,这其中,尤以山上纪念羊祜的堕泪碑最为知名。
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由于仕途失意,孟浩然不得已离开长安,回到曾经隐居的襄阳。在与朋友们(诸子)登上岘山之后,眼前景色勾起心底浩茫心事。尤其是诗人和朋友来登山之时,正值山水荒寒(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尤其加重了诗人的悲凉情绪。由此,作者不禁睹物思人,看到西晋名臣羊祜的石碑后,抚今追昔,不禁潸然泪下(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不能自已。
《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臣羊祜不愿置办家产,而乐游山水。每逢风景美好的日子,一定会登襄阳的岘山,饮酒赋诗,终日不倦。曾经对着从事中郎将邹湛等人慨然叹息说:“自从有了宇宙,就有了这座山。自古以来贤达名士,就像我和你们一样,登上此山远望的不知道多少,但都湮灭不闻,真令人悲伤。假如死后有知,我的魂魄仍会登此山的。”邹湛等人回答说:“您德冠四海,道承前哲,美好的名望,一定会和此山一起流传于世……”
现在看来,邹湛等人的话虽然不无迎合和奉承的成分,但合乎真实。
西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12月27日,羊祜病逝。噩耗传出,不仅包括晋武帝司马炎在内的人痛悼不已,连很多坊间民众也如丧考妣。尤其是襄阳百姓在羊祜生前经常游憩岘山处竖碑立庙,定时祭祀。看到石碑的人无不流泪,杜预因此称石碑为“堕泪碑”。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意味复杂,它既写出了羊公碑历经人事代谢而屹立不倒的事实,更映照出了诗人人到中年仍仕途失意、无所作为,死后必寂寂无名的悲凉心境。
文章最后,以中学课堂的方式集中讲述一下《与诸子登岘山》的艺术特色:
首先,诗歌运用借古抒怀的手法,通过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抚今追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对羊祜这位忠贞爱国的名将的敬仰之情。
其次,诗人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先从抽象的议论入手,再用具体的景物来烘托个人情感。既突出了诗的主题,又增强了诗的气势和深度。
再次,用典贴切,用字凝练。诗人化用了羊祜的名言“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登望如我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这样既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又与个人的心境相呼应。用字方面也十分凝练,没有多余的修饰,而用简单而富有韵味的字句来表达个人情感。例如,“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一句,就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南冬日的萧条景象和诗人的孤寂心境。
最后,诗歌结构工整,前两句为总论,后两句为分述。前两句从宏观角度概括历史变迁和人事更替的规律,后两句从微观角度描绘当时的景物和感慨。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总之,《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平易自然,用典贴切、完美体现孟浩然清淡幽雅风格的佳作,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也反映了诗人对山水和自然的热爱。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 报道 音频主播 徐梦欣 插图:山东泰安书画名家 娄本立)
责任编辑: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