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区毕旭东:自费办起省内最大的丝绸文化馆
大众日报记者 彭辉
2016-09-07 10:10:40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您说‘作茧自缚’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8月9日,在位于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的“丝绸文化馆”,馆长毕旭东突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记者一愣。
“肯定是贬义词!”记者不假思索地说。
“其实,如果你了解蚕的一生,就不能说这是个贬义词。蚕的生命期只有50多天,在蚕茧里暗无天日的日子就有十多天,为了给人们提供蚕丝,把自己裹进厚厚的茧里,这其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毕旭东提高了音量。
记者禁不住又看了一眼这位五十多岁的健壮汉子,神情激动、目光炯炯。透过他的眼神,一瞬间,记者读懂了他对丝绸的热爱。
1980年,威海农家子弟毕旭东考上了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现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从此他与丝绸结缘。走出校园,他在丝绸企业当过设计师,做过车间主任,干过厂长,见证了丝绸行业的辉煌,也经历了行业不景气的阵痛。2000年,他离开丝绸行业,做起了汽车零部件生意。但是,他心中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丝绸情结,还是想在老本行上做点事。
2013年,他拿出做生意积攒的几百万资金,亲自设计、策划、布展,一处面积近700平方米、独具特色的“丝绸文化馆”出现在世人面前。从养蚕开始,缫丝、纺线、丝织、上色……文化馆实景展示了丝绸生产的全部过程,还原了一段历史时期威海的农村生活生产图景。
“自古以来,威海就是胶东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山东柞蚕源于威海,威海是柞山蚕的主要生产基地。往大里说,我这个文化馆是为威海和山东的丝绸产业立传,往小里说,就是为威海的父老乡亲留个念想。”毕旭东说,“原先在威海地区,几乎村村都有缫丝加工点,有的人家还有简易缫丝机。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只要男人能出海打鱼,妇女能在家缫丝,就能支撑起一个殷实的小康之家。在那个年代,许多孩子都是伴随着母亲缫丝机的‘哒哒’声入睡的。可以说,缫丝机承载了几代威海人的集体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取代了个体加工,缫丝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毕旭东遍寻威海农村,竟然找不到一台完整的简易缫丝机。他找来威海丝绸行业的元老、农村七八十岁的老妇、行走农村的老木匠,一起回忆,一起研究,终于成功复原了两台简易缫丝机。他向农村老人虚心求教,学会了缫丝机的操作技巧,终于从蚕茧中抽出了长长的丝线。他对这两台机器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每逢向人展示缫丝技艺,他总是洗干净双手,换上干净的丝绸衣服。
姜成是威海一家服装厂的老总,当他得知毕旭东成功复原了缫丝机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丝绸文化馆”。毕旭东启动机器,熟悉的“哒哒”声再次在耳畔响起,姜成这个40多岁的胶东汉子眼圈红了:“三十多年了,这个声音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一听到这声音,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无忧无虑的时光。有时半夜醒来,母亲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着,听到那‘哒哒’声,心里格外踏实,很快又睡着了。”
为了让年轻一代了解威海农村这段历史,毕旭东主动联系各中小学免费参观文化馆。针对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他设计了许多参与性强的动手项目,让孩子们体验参与的乐趣;专门设计了趣味问答题目,学生参观学习之后如果能够全部答对,就能获赠一件纪念品。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扬,在丝绸与文化的结合上,毕旭东做了许多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同美玉是君子的象征,丝绸则是礼仪的体现。”毕旭东说,“古语云‘化干戈为玉帛’,在对外交往中,丝绸是很好的馈赠礼品。”毕旭东筹划创意的“威海新八景方巾”,采用手绘方法将威海新八景绘制在丝巾上,成为知名的“威海礼品”,他还采用热转印技术,将西方经典油画转印到丝织品上,让丝巾从饰品变身为艺术品,从戴在头上变成挂在墙上。
假期周末,当他的丝绸文化馆里涌进一批批参观的市民游客,是毕旭东感到最自豪的时候。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隔三岔五就到文化馆,别的不干,就是动动缫丝机、转转纺车,“就为了听听这熟悉的声音”。每逢此时,毕旭东总是感慨万分,“真心希望咱们的丝绸技艺能像这丝线一样,持续不断的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刘芝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