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祥:躬耕乡土的“文化使者”?
2016-09-27 19:49:39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9月2日上午,冠县北馆陶镇文化站砖瓦房外,阵阵悠扬、欢快的旋律萦绕耳旁,让人倍感轻松。屋内,七八人围坐在一起演奏乐器,其乐融融。
“有一个多月没给大伙儿培训了,怕大家都生疏了,所以,昨晚特地打了一圈电话,把每个村的文艺骨干召集来。”李保祥告诉记者说,前段时间,他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出院后就憋不住了,老想着未排练完的节目。
北馆陶镇宣传委员田英斌介绍说,李保祥是他们镇上的“文化使者”,曾当过乡村教师、乡村电影放映员、通讯员。1992年,任北馆陶镇“编外”文化站站长至今,挑选并培训众多村庄文艺骨干,挖掘本土“非遗”并编写“四德”文化正能量曲词,自编自导文艺节目50余个。
村里的文化能人渐成领头人
66岁的李保祥,从小受父亲影响,酷爱文艺。1992年,开始担任北馆陶文化站站长兼新闻报道通讯员。
此前,北馆陶镇没有专门的文艺队,每当县里组织大型文艺晚会,都是现召集人、现组织,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文化活动无法常态化开展。为活跃镇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2008年,李保祥走遍全镇56个行政村,从村庄挑选出30余名吹拉弹唱的文艺能人,集中到文化站进行培训,并组建起23人的文化惠民生文艺演出队,成员平均年龄65岁。文艺队员每周两天到镇文化站上培训、排练节目,并专门购置了服装、道具、音乐器材,成立起“庄户剧团”。经过8年的培训,这些成员逐渐成为村里的文艺活动领头人,有的还组建起村庄文艺队,激发了农村“文化人”的活力。
现在,北馆陶镇西街、北张庄、大刘庄等16村有了文艺活动队,成员有360余人,每年文艺表演数十场次。2012年,北馆陶镇上举办了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12个民间艺术团体演出了24个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挖掘传统剧种等非遗项目
“近期,我们剧团正在排练《王林休妻》这个‘四股弦’传统剧,不久就能登上舞台。”李保祥拿着一本薄薄的册子说。“这个剧本是根据‘四股弦’老艺人拉唱的《王林休妻》传统曲目整理出来的,里面有曲谱和曲词,从录制、整理到成册,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李保祥根据唱腔录音,一点点地翻出曲谱,先后整理出慢板、二板、娃娃、散板等板式。
“四股弦”又称“四根弦”,起源于鲁南鲁西,形成于明末,流行于清代,兴旺于清末民初。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及解放初期,山东省馆陶县(现为冠县北馆陶镇)许庄村出了“四股弦”艺人张敏廷,其带领的“四股弦”戏班唱红冀鲁平原、漳卫河两岸,把该剧种推上了鼎盛时期。
“我小时听过‘四股弦’,但是后来拉、唱这个曲目的越来越少,几乎销声匿迹了。”李保祥说。
李保祥向镇政府作了汇报,由此,北馆陶镇民间戏曲“四股弦”被列入挖掘项目之一。镇政府派专车把张敏廷现在河北省馆陶县的两位弟子接到了张敏廷的故里许庄村,进行现场采访及部分唱段的录音。随后,他们又到丝窝寨找到张敏廷的第三代传人进行不同板式唱腔的录音,根据录音整理成曲谱。
“北馆陶镇是全县调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镇,而且原始材料详尽,资料汇编编纂成册。这里面,李保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冠县文广新局文化馆馆长董凤成说。如今,许庄四股弦、郎庄面塑、民间剪纸、孟庄花船……这些曾经深藏在北馆陶镇的传统文化,经过挖掘、搜集、整理后,先后被纳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将“四德”新元素植入传统曲艺
每到北馆陶镇村庄庙会,李保祥都会带着“庄户剧团”去搭台,而依托“四股弦”自编自创的《三个媳妇争婆婆》是必唱曲目之一。
每年春季,全镇56个行政村有26个村庄举办不同类型的古庙会,村民都爱看“唱大戏”。利用这一优势,剧团借传统戏曲演绎新风尚,谱就文明新曲,每次演出都引起观众共鸣。“俺最喜欢看镇上剧团的表演了,都是身边的公序良俗故事,让大家开心,还深受教育。”大刘庄村曲艺爱好者刘恒元说。
李保祥依托“四股弦”等传统曲艺,植入新元素,围绕“四德”文化、法制教育、慈孝文化等,编写新剧本、新段子,创作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文艺作品。几年来,李保祥创作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在2013年举办的聊城市网络春晚上,李保祥编排的《梨园趣话》获得二等奖。
“这些新段子大多反映孝老爱亲、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等现实生活,多层次、多角度展示社会新风尚、新气象,解决了传统文艺‘无米下炊’的后顾之忧,又吸引、感染农村观众。”李保祥说,今后,他们还将创造出更多反映农村新生活,传播正能量的曲艺节目。
责任编辑: 齐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