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县董友环、董兆生:两位省非遗传承人与董庄中堂画

大众日报记者 王兆锋

2016-09-13 21:54:50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董友环(左四)和董兆生(右二)在董庄中堂画传习所前跟庄乡欣赏先辈画作《老君骑牛出函关》  摄影  刘明明

闻名遐迩的董庄中堂画已传承了200多年。

董庄属茌平县杜郎口镇,因画史长、画者众、影响大,被称为鲁西画乡。董庄中堂画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至董氏八代董立元,画名大振,曾得衍圣公垂青,后被道光皇帝授文林郎,由此世代传承。

如今挑头撑门面的领头人,一个是82岁的董友环,一个是77岁的董兆生。按庄乡辈分,董友环是叔,董兆生是侄。正是这叔侄让“老中堂”从即将失传的悬崖上拉了回来: 2012年,董庄中堂画跻身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董庄中堂画成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耄耋叔与古稀侄也有个共同的头衔——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董友环在作画(刘明明 摄影)

回家小住带来的“冲击波”

2006年,在东北干了一辈子企业会计、离家47年的董友环,回到故乡茌平。

8月24日,满头银发的董友环告诉记者,当初目的很简单,就是回家看看。“24岁闯东北,47年没回老家了,这次总算叶落归根。得好好跟庄乡爷们拉拉呱,说说这些年的变化!”7岁跟父亲学会画中堂、24岁放下画笔外出闯荡的董友环,对故乡有很深的感情。

游子归来,董友环得空就在村里串门,从东到西越串心里越“堵”:董庄有“鲁西画乡”之称,画中堂画了200多年,他小时候,村里还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可现在全村110户人家竟然只剩下董兆生一个画师了。很多人家没有中堂画、书、笔、纸,但有麻将、扑克牌、骨牌。“这哪有‘画乡’的样子,祖传宝贝失传咋办?”董友环忧心忡忡。

董兆生的一席话更让董友环坐不住:“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块,学中堂画没有三年学不好,三年不挣钱,还往里贴钱,谁还学这个?祖传画样也越来越少,现在算上仿摹品能见到的也仅有30多幅,甚至有的人家卖完祖传中堂画,连先辈的画印、笔筒也卖了。”

抢救董庄中堂画,绝不能耽搁。董友环拽上董兆生就去找村支书董兆春,两人的想法,正好与董兆春的思路不谋而合:“要让传统文化回归,必须让董庄中堂画活态传承”。

很快,村里成立以董友环、董兆生等7人组成的董氏家谱编委会,还专门拿出两间村委办公室,设立起董庄中堂画技艺传习所,聘请董友环、董兆生作为传习画师。

接下来,董友环、董兆生分头行动,前者负责搜集先人传世画作,后者重点寻找散落的古碑。为啥找古碑?董兆生解释,董庄中堂画是世代相传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家谱就是董庄中堂画的传承史,而整理家谱自然离不开先人古碑。

2006年大热天,67岁的董兆生领着70多个乡亲开始寻找古碑。村前村后,连挖5天,硬是找到14通原本被拆掉的古碑。其中最让人高兴地是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董庄中堂画传奇人物——八世祖董立元的碑找到了。董立元擅画人物,官至束鹿县县丞、深泽县知县,被道光帝授为文林郎。随后,14通古碑的碑文被董兆生一一拓印,重新抄写。

搜集先人传世画作也不是容易事。村民董庆道家收藏着七世祖——董玉池的一幅《八骏图》,距今210多年了,董友环想临摹下来。董庆道担心有闪失,董友环去了五趟,感其心诚的董庆道才拿出了《八骏图》。

随后4年,董友环、董兆生又遍查资料、整理画作,找到了董庄中堂画散落在民间、县图书馆、档案馆、县政协文史科甚至河北束鹿等处的遗存和痕迹。

2010年春天,眼瞅厚厚的董氏家谱手抄稿和70多幅重新临摹的画作,董友环和董兆生隐隐有种感觉,他们找回的不仅仅是先祖的荣光。

拉近了董庄人跟先辈的距离

古碑、老画、家谱,董友环、董兆生一下子拉近了董庄人跟先辈的距离。

200年前,董庄六世祖董继白始绘丹青,到了八世祖董立元,董庄绘画走向高峰。董立元在曲阜为孔府的闺秀“隔帘画像”的典故,至今仍为村里人所津津乐道。

挂在董庄中堂画技艺传习所的画作也勾起许多人的回忆。村民董兆岭站在《禹王锁蛟》前哭了。董兆岭的爷爷董兴业生前最爱中堂画。有一年,“小鬼子”进村,全家人慌慌张张转移,董兴业出门时也没忘带走中堂画,其中就有《禹王锁蛟》。

2015年,董友环、董兆生还在村里发起成立“中老年绘画队”。79岁的董兆成、54岁的董兆泉等11人重新拿起画笔,加入队伍。

“去年村里搞画展,光参展的画作就有100多幅。”村支书董兆春对记者说,董庄中堂画可称得上盛况空前了。

期待再振兴,董庄中堂画需要创新

最近,董兆生创作了一幅轰动的画:家宴。

烧鸡、清蒸鲤鱼、茌平老白干等摆了满满一桌,方桌旁是四位神态各异的老汉,工笔细画,组成一幅绝妙小品,那情那景,让人如融入其中。

有人出价400元要买。董兆生一口回绝:不卖!可当聊城一家博物馆要免费收藏时,董兆生却乐颠颠地送了去。

为啥?董兆生解释,就是让外边人知道,董立元的后人不仅会临摹,也会创作。

董友环告诉记者,董立元去世之后,董庄曾形成三次举村绘画的场面:一是清末民初,再是解放初期,三是上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村民多不识字,全靠临摹,以致留下“董立元后人只会临摹”的印象。

虽是临摹品,但销路很好。董兆生清楚记得,当时的中堂画,曾远销河北、山西、河南等省。在当年,董庄有“两秋两麦”之说。意思是,全村的绘画收入相当于全村土地的总收入,村子也因此有了“小富董庄”的美称。

好景不长。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有玻璃框架的中堂画和条屏等大行其道,这直接导致董庄中堂画销路的大大减少。生产出来的画作不好卖了,村民的积极性大受影响。此后他们发现,外出打工一天的收入也比画画更高,也就更加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董友环说,重振董庄中堂画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除了像董兆生那样进行原始创作外,对先辈的画作也可以再创作。比如“大”改“小”、“竖”改“横”,根据客户的需求订制,这些版式的变化,同样可以赢得青睐。

目前,董友环正尝试对先辈们的代表作进行再创作。其中有不少画作,开始抢手,像《八仙》临摹品卖到700元一幅,《十八罗汉》过了1000元。

创新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董友环告诉记者,过去,董庄中堂画是“只传董庄人且传男不传女”,画画要集中到“画室”去画,女人连看都不能看,现在破了规矩。前不久,董友环把自己几幅作品交给在聊城四中当美术老师的小女儿董淑玲,让她给城里孩子讲讲董庄中堂画。今年暑假,董友环、董兆生举办的2期培训班,20多个孩子十七八个“不姓董”。

“董庄中堂画不能光姓‘董’,它的振兴已不仅仅是董庄人的事情了。”采访末了,耄耋叔和古稀侄握住记者的手久久不放。

责任编辑: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