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绪龙:为祖国多增油,为民族多争气!
2023-12-04 14:48:03 发布来源:人才山东
“我从事这项工作最大的意义,就是‘为祖国多增油,为民族多争气’!”
说这话的,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油气开发高级专家、化学驱三采领军人物曹绪龙。参加工作四十载,他始终坚守在化学驱“三采”研究事业的最前沿,始终专注挑战复杂油藏采收率的新极限,在最复杂的地层求索希望,为治愈油藏痼疾把脉开方,实现了胜利油田化学驱技术从最初的跟跑、过程的并跑到现在的领跑的逆袭。
突破极限,挑战禁区
化学驱,是指向注入水中加入化学剂,以改变驱替流体的物化性质及驱替流体与原油和岩石矿物之间的界面性质,从而有利于原油生产的一种采油方法。
“简单的说,就像打扫油藏的‘清洁工’,通过研究化学药剂,把油藏犄角旮旯处的石油都扫到,还要扫干净。”曹绪龙给我们打了这样一个比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化学驱技术在全国还是地地道道的“冷门”。当时拥有先进化学驱油技术的几大国际石油公司,先后对胜利油田开展化学驱可行性评价。由于胜利油田化学驱油藏温度高、地层水盐度高、原油黏度高等原因,最终的结论是:胜利油田不适合开展化学驱油。
“凭什么我们不可以?”面对外国专家的论调,曹绪龙偏不信邪。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胜利油田10个主力油田进入高含水期,而采收率不过35%。这意味着不再进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话,那么有大量已发现的储量还会留到地下,对资源是极大的浪费。
“当时我们的化学驱技术已经和国外有了三四十年的差距,如果想要追上他们,这样事必须有人去做。作为新时代的石油青年,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责任,我必须义不容辞!”曹绪龙说。
带曹绪龙入行的师傅曾给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做这项工作有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在现场用上,但是对下代人来说却是非常有用的,咱们做的事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是靠着这个坚定的信念,曹绪龙在这一行埋头苦干,一干就是40年。
“我们再也不用跟在别人后面了”
对于学分析化学出身的曹绪龙来说,想要从零开始钻研化学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他日夜埋首于实验室,盲目做了大量的实验筛选,但是都没有获得成功。
他把科研工作比作“吃螃蟹”,“这里面的鲜肉很多,但是怎么才能把犄角旮旯的鲜肉都吃出来,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我们搞化学驱研究也是如此,需要找对方法,把石头缝里的油都采出来。”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沿着崎岖小路不断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曹绪龙带领课题组一年内做了近万次实验,终于在一次次的失败后迎来了曙光。1992年以来,他设计优化了适应不同油藏条件的驱油用聚合物,开发出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油技术。他还攻克了无碱条件下界面张力难以达到超低的国际性难题,配套形成了无碱二元复合驱油技术,胜利油田化学驱不但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而且化学驱油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产量是石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截至目前,曹绪龙带领团队先后编制了78个化学驱方案,覆盖地质储量5.6亿吨,增加可采储量5800万吨,相当于发现2亿吨级大油田。
曹绪龙永远忘不了在第22届界石油大会上,他向国外同行介绍“胜利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的那个瞬间。当他走上演讲台之前,台下的外国人都满脸怀疑地看着他:你一个中国人能做出什么样的成果?
按照大会流程,曹绪龙本应该第三个上台发言。主持人看了曹绪龙的报告后,认为他的报告不但理论水平深,还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想法,想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台下观众交流。就这样,曹绪龙被安排压轴出场。
当他站在讲台上,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向全世界的同行介绍中国的技术成果的时候,坐在台下的大学教授、世界知名石油公司的研发人员、石油专业的大学生立即被这一中国人的研究成果所惊艳,来自观众席雷鸣般的掌声接连不断,大家情绪高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一刻,曹绪龙终于意识到:“我们再也不用跟在别人后面了!”
人才辈辈出,事业代代传
曹绪龙始终坚信,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靠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付出远远不够,它需要一批又一批的科研工作者接力传承,才能将采油技术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在他的倡导下,胜利油田化学驱油创新团队建立了以“雏鹰计划”“飞鹰计划”“雄鹰计划”为核心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加快了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成长步伐。
曹绪龙坦言,对于东营这样一座四线城市来说,与大城市相比,想要招引来高层次的人才并非易事。
为此,胜利油田化学驱创新团队采取“项目引才、以才引才、一人一策”,利用校企合作、学术交流等机会,提前锁定优秀人才,利用油田博士后流动站等平台,千方百计把人才“请进来”,想方设法让人才“留下来”。
此外,近年来,化学驱创新团还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紧跟国内外化学驱油技术发展趋势,主动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强强联合,跟踪前沿技术发展,拓宽借智用人、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的开放研究渠道。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德克萨斯大学等建立学术联系,为团队成员拓展视野、提升格局、借鉴国际先进技术搭建便利平台。
“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精神叫挑战极限,创新无限。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大家都能拧成一股绳去努力。也正因为如此,截至目前,整个团队已经为油田贡献了7600万吨的石油,采收率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谈及于此,曹绪龙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从一无所知,到业内翘楚,即将花甲之年的曹绪龙已为国家的石油事业矢志不渝地奉献了大半辈子。采访的最后,曹绪龙动情的说:“希望有一天,当我离开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的化学驱事业在新一辈的努力下能够达到更高的顶点,创造更好的业绩,为国家贡献更多的石油。让人才辈辈出,事业代代传!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 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