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山东榜young|山大博士杨胜祥:为古书“续命”,传中华文脉
大众日报记者 李欣苁 耿俊逸
2023-03-01 06:49:2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带着人文关怀做学问做研究,他是山东大学校长奖和学术之星奖获得者杨胜祥。今天,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和预想的一样,带着温润的笑意,杨胜祥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娓娓道来。
杨胜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杜泽逊教授。研究方向为文献学、明清史和边疆学。通过考据方法研究文献,从事古籍整理。先后参加国家清史工程重大项目《清史•典籍志》、《清人著述总目》(担任常务编委)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经正义》汇校与研究”,并参加各类学术实践活动。目前以独立作者在《图书馆杂志》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2篇,出版专著1部。曾获教育部高校古委会第十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硕士生一等奖、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山东大学校长奖、学术之星奖等荣誉。
始终心怀责任,幸与良师同行
被问到为何选择文献学、明清史和边疆学作为研究方向时,杨胜祥说:“这是一种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他从小对传统文化有着不自觉的亲近与兴趣,会在空闲时间写毛笔字,喜欢阅读文言文小说,也会模仿古人作古诗古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沉浸在传统文化世界中的杨胜祥却发觉: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丢了——了解传统文化的人很少,走进深处的更是寥寥。就这样,杨胜祥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使命感。自小的爱好与对传统文化的担当,无形中促使着他从山大药学院转到了尼山学堂,并最终在杜泽逊老师的点拨下,走上了文献学的学术研究之路。“所以现在看来,我觉得我前期是不自觉地走了一些文献学的道路的。”杨胜祥回忆道。
揽阅书籍无数,静心细作学问
杨胜祥的研究方向为文献学、明清史和边疆学,通过考据方法研究文献,从事古籍整理,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与诸多古典文献打交道,需要远超常人的耐心与恒心。
杨胜祥说,让他感觉有些棘手的一次是撰写《今存传本系统〈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版本源流考》这篇文章。《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后简称《秘目》)的版本十分散乱,从国内的国家图书馆、郑州图书馆,到国外的日本、美国等地的图书馆都保存有这本书的不同版本。尽管有些图书馆的《秘目》已经公布在网上,但是还有一些只能亲自到馆内进行阅读,比如国家图书馆的宁波刻本。杨胜祥找了一个常见版本,与另一位同学一起进行合作,用了个把星期才把宁波刻本的不同之处校录到常见本上。后期的校对与推论分析更是复杂,但是不可不做,他觉得如果自己没能严谨地进行校对、没能弄清版本问题,那么问题也许就被搁置于此。这种对学问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始终贯彻在杨胜祥的所有项目与研究中,他将其称之为“人文关怀”——做学问要做对大家有用的东西,要对大家负责。
因此,当问到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有什么建议时,“一是人文学科要有人文关怀;二是建议大家都有一些文献学基础;三是人文学科的学习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他认为,如果拿一些比较实际的条件来衡量学科价值的话,人文学科看起来是“无用之学”。但深思来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拿文献学学科来说,现在很多古籍都需要不少专业人才对其进行比较规范的整理,正如杜老师所说‘我们要为古书续命’。”
常怀感念,不忘初心向未来
在山大学习与生活十年里,杨胜祥受益于学校提供的平台、资源与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很好的基础培养和学术训练,最终信心百倍地走上了学术研究道路。山大的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他一直秉持的人文关怀相互促进,鞭策着他的学习与生活;山大“崇实求新”的校风更鼓舞着他踏踏实实做学术,在创新中不断超越自己,开辟新天地。“学校的家国情怀与崇实求新是学校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杨胜祥满是感慨地说。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谈到未来的规划时,他说:“之前我总结了几个字,叫做‘学习古典文献,接力中华文脉’,”杨胜祥笑着继续说,“有两个打算:一个是去高校里当老师,继续做研究,另一个是去图书馆里当馆员,与书打交道。”同时他也希望山大的学生能够在孔孟之乡的熏陶下,做一名新时代的儒者,以仁爱之心待人,“用当下的流行歌曲说就是希望大家做人生舞台上的‘追光者’和‘孤勇者’。”
策划:兰传斌
本期统筹:李欣苁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字:马艺荣(山东大学)
设计:耿俊逸
开栏的话
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为讲述新时代青年精彩故事,大众日报启动“寻找山东榜young”大型全媒体活动,走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车间地头和高校校园,发现各行各业的青年榜样,聚焦接力赛道上奋力奔跑的青年先锋。
活动邀请各界参与,期待您的关注!线索推荐、投稿咨询请联系0531-85193491李老师
责任编辑: 李欣苁 签审: 吴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