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礼:一口气投向敌人70多颗手榴弹
大众日报记者 陈巨慧 高磊 郭长龙
2016-10-14 15:11:40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老红军王玉礼,16岁参加革命,他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平型关、娘子关等中国著名的六大关口他走过五个,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身经百战;打游击时风餐露宿,在困难面前他没有动摇;抗日战争时,他数次和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毫不畏惧;解放战争时,数次担任突击任务,身先士卒,英勇无畏,数次受奖,立功无数;转业到地方后,他兢兢业业,永葆革命本色。
5月13日,王玉礼在临清家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已是95岁的他,思维敏捷,精神矍铄,非常健谈。说起当年的战斗经历,老人滔滔不绝,说到兴奋时,当场拉开架势,摆出举枪瞄准的姿势,颇有当年神枪手的风范。
“土坦克”端炮楼
1937年,日寇在占领东三省后,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华北,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日寇入侵的阴影之下。日军一路沿津浦铁路南犯山东,国民党军不战而逃。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领导下,地方武装开始活跃,积极进行武装抗日。
1937年2月,东阿县一个叫沙窝村的偏僻小村庄里,来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他们衣衫破旧、装备落后,对群众却和蔼可亲,不仅不抢粮食财物,还帮着群众挑水扫院子,宣传抗日主张。村里的百姓们说,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是真打日本鬼子,为贫苦百姓谋幸福的队伍。
这一切,都被村中年仅16岁的少年王玉礼看在眼里。1921年出生的他,在家中四兄弟里排行老二,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当时的农村,苛捐杂税繁重,兵匪横行,王玉礼一家生活非常艰辛。“在家就等于等死,参加队伍或许还有一条活路。”1937年2月,王玉礼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军,跟随地方武装打游击。后来八路军来到山东,整编地方抗日武装,王玉礼被编入正规部队,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八路军真好,不打人不骂人,官兵一致,官兵平等。”王玉礼道出了当时他对八路军的最初印象。
当时的山东,形势非常复杂。国民党地方军阀、汪伪汉奸、地方土匪、地主民团、反动会道门等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对共产党的抗日队伍构成极大威胁。
1939年3月,八路军115师部,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的率领下,逾越平汉铁路,横渡黄河,转战到鲁西地区。在东平县斑鸠店盘踞着一伙日军,他们构筑了坚固的炮楼,对八路军实施严密封锁,残酷扫荡。“这里是八路军前进的必经之地,这个据点非端不可。当时八路军装备落后,强攻斑鸠店日军炮楼,打得非常惨烈。”王玉礼说。
王玉礼所在的班是部队的突击队,为了突破敌人疯狂的火力封锁,战士们不得不用“土法子”。他们找来当地一种叫做“葫芦头”的四轮大车,支起一个架子,蒙上淋湿的被子当土坦克作掩护。战士们则举着蒙上淋湿被子的八仙桌抵挡日军的子弹,冲到炮楼下。王玉礼解释道:“被子用水弄湿了,打不透,炸弹炸不了。到炮楼下面的时候,我和战友两个人一起,顶着湿被子爬上了梯子。”
王玉礼一口气向日军炮楼里塞进去5枚手榴弹。手榴弹接二连三地在炮楼里爆炸,敌军伤亡惨重,机枪也成了废物。战士们冲进炮楼,余下的日军乖乖举手投降。王玉礼记得,这次战斗一共俘虏了13个鬼子。斑鸠店战役,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戳破了所谓“皇军”宁死不投降的神话。“我还在那里缴获了一块怀表,上交给领导了,我是当兵的平时用不着,领导需要看时间。”王玉礼笑着说道。
1939年8月1日,驻山东日军第32师团1个大队及伪军一部护送炮兵野尻小队及两门大炮,从汶上县城出发,西渡运河,取道梁山西去。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决定以师直4个连和独立旅第1团第3营歼灭该部日伪军。2日上午,日伪军到达梁山南麓前集附近,第115师师直第2连、第4连和第11连对日伪军突然袭击,歼灭日军40余人,伪军都四下逃散了。
日军稍作整理后继续向西北搜索前进,又遭袭击,下午,被迫退守梁山西南麓的独山庄及独山高地。入夜,八路军向日军发起攻击,攻占独山高地和独山庄。日军退守独山南坡10余座石灰窑及一车马店院内,据守顽抗;八路军对日军发起围攻,将其逐至田野,以骑兵予以杀伤。激战至3日拂晓,将日军全部消灭。
“那时候我是班长,负责带领突击队。当时很勇敢,俘虏了20多个鬼子。”王玉礼说,“当时有人对鬼子有些害怕,我说我领着去,死了也是光荣的。过去之后,我们跟敌人喊话:缴枪不杀!他们就投降了。”
梁山战斗,八路军共歼灭日军少佐大队长以下300余人,缴获野炮2门、步兵炮1门、机枪15挺。王玉礼回忆说,当时他们的部队装备差,一个连也不过只有一两挺机枪,根本没见过野炮,更不会使用。没办法,就把野炮的零部件拆卸下来,挖坑埋掉。后来由于汉奸告密,两门野炮又被日本人挖走了。
被鬼子刺伤屁股还走了15里
抗日战争时期,巨野县主要由国民党和日伪政府管辖。1939年5月,由中共运西专署领导的中共郓巨工委和抗日县政府成立。11月,建立中共巨野工委和巨野县抗日政府,属运西专署。
在巨野县开辟抗日根据地时,有一天黄昏,王玉礼所在部队突然和装备精良的日军相遇,由于事发突然,两军一碰面就拼起了刺刀。王玉礼看情况紧急,赶紧拔出刺刀割断背包带,以便轻装上阵。刚甩掉背包,日军的刺刀就正好刺在王玉礼的屁股上,顿时鲜血如注。王玉礼忍痛回身,一刺刀正好刺在日军的面门上,由于用力过猛,刺刀几乎把日军脑袋刺穿,杀红眼的王玉礼又接连刺倒几个鬼子,和战友们消失在青纱帐里。
当时才18岁的王玉礼没有叫疼,忍痛走了15多里地。这是王玉礼第一次受伤,半个多月伤口才愈合。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王玉礼回答说:“那个时候你不拼不行,有胆子你就厉害,没胆子就不行。我屁股上到现在还有一个疤。”
除了日军的疯狂封锁扫荡,国民党的反动武装也和日军秘密勾结,共同对付八路军,其中石友三就是一个典型。1940年后,石友三想借助日本人的势力独霸华北,他和日军勾结,派其弟弟石友信作为自己的全权代表拜会日本驻军司令官佐佐木,双方秘密签订了“共同防共协定”。
八路军决定给石友三这个大汉奸一点颜色。1940年7月,八路军向盘踞在阳谷、范县一带的石友三部发起攻击。两军在毫无遮拦的大平原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时值酷暑,双方军队展开了拉锯战,我方阵地曾七次易手。
当时王玉礼被编在115师四团二营,司令员是杨得志。二营以打硬仗著称,被称为“虎二营”。在攻打石友三盘踞的一个村庄时,王玉礼用竹筐提着手榴弹,一口气向敌人据守的屋顶投了70多颗手榴弹,炸掉了敌人的据点,第二天,王玉礼膀子肿得老高,好几天都抬不起来。在反复争夺阵地的拉锯战中,一颗子弹穿透了王玉礼的大腿,鲜血直流。战友们劝王玉礼下去,但他简单包扎了一下,仍然坚持战斗。由于天气炎热,流血过多,王玉礼坚持了2个小时后,终于撑不住了,战友见状,硬是把王玉礼摁在担架上抬了下来。
经过七个昼夜的艰苦战斗,八路军歼灭石友三大部,余部在曹县突围逃窜。后来,友军高树勋部设计,诱捕石友三,把石友三活埋在黄河边上。由于作战勇敢,1940年,王玉礼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他年仅19岁。
保卫延安和毛主席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期。随着日军进攻势头的减弱,蒋介石也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7月,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发动第三次进攻,调兵60万,企图分九路“闪击延安”。
当时的延安,南面有胡宗南大军牵制,北面有马步芳、马鸿逵等马家军的袭扰,西面是白崇禧军队的步步紧逼,东面是阎锡山部的貌合神离,陕北形势异常艰难。
为了缓解边区形势,中央决定调杨得志的部队驰援陕甘宁边区。1943年冬,冀鲁豫部队分四个纵队齐头并进,由东向西,千里驰援陕北。据王玉礼回忆,大军越过日军、伪军、国民党、地方杂牌的防区时,倒没有大仗。因为是大军过境,我军先用优势兵力对敌人的碉堡炮楼形成包围,采取围而不打的方式,形成军事威慑,大部队再越过一道道封锁线、封锁沟。
最为困难的是进入山西境内后,部队带着庞大的后勤机关及家属,翻了一座山,又翻一座山,天天翻山越岭。在山西境内,翻越一座不知名的山时,天降大雪,天寒地冻,深雪没膝。“战士们还好说,最苦的是孩子们。当时副旅长赵成金的小女儿才五六岁,坐在战士的柳条筐里,由于天气奇寒,被冻伤了手,最后不得不截肢,落下了终身残疾。”王玉礼难过地说道。由于山势陡峭,道路狭窄,许多驮着装备物资的骡马跌下山谷,也有一些战士不小心跌落深谷,长眠在山西的沟壑丛林里。
穿越四省,历尽艰辛,部队终于顺利到达陕北,在南泥湾进行休整。王玉礼至今仍记得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跟他们讲的话:“王震当时在肩上背着一个大镐头,对我们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你们来延安有三大任务,一是拿枪保卫毛主席,二是练兵打仗,三是扛锄头进行大生产,打破敌人的封锁。”当时,贺龙师长也坐了一辆掉了帮的破卡车,向远道而来的部队表示慰问。王玉礼到达延安后,担任杨得志司令员的警卫排长,并和杨得志司令员一起开荒,种蔬菜、种庄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当时在延安,生活用品奇缺,没吃没喝,为了度过艰难时期,延安掀起了大生产运动,部队开荒种田,纺线、做鞋,自力更生。”王玉礼说,“当时毛主席、刘少奇等党中央主要领导人都在延安,经常看到他们外出散步。”
血战清风店
保卫延安一年半,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已经担任连长的王玉礼随杨得志转战华北,和国民党的部队作战,并于1947年参加了清风店战役。
1947年秋,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决心在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保定以北地区发起攻势作战,调动和歼灭国民党军一部,策应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采取围城打援战法,以一部兵力围攻徐水,吸引国民党军增援,以主力集结于徐水东北地区,寻机歼灭国民党援军。因国民党援军队形密集,经4天激战,双方在徐水、固城、容城之间形成胶着状态。
为打破僵持局面,杨得志调整部署,诱援军西进,以便在运动中寻机歼灭。此时,坐镇北平的蒋介石以为晋察冀野战军兵力不足、已陷于不易脱身的被动境地,急令驻石家庄的第3军军长罗历戎率所部第7师及第16军第22师1个团北上保定,企图南北夹击晋察冀野战军于保定以北地区。10月17日黄昏,杨得志在西进途中获悉第3军北援,当即果断改变计划:以主力隐蔽南移,出敌不意,在运动中求歼第3军于保定以南地区;以一部伪装野战军主力继续围攻徐水,并抗击北面援军;以部分部队及沿线民兵尾随第3军北上,迟滞其前进,阻击其后撤,为主力南移和聚歼该敌创造条件。
主力部队立即隐蔽撤离战场由徐水地区南下,绕过保定国民党军队防区,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于19日晨到达保定以南方顺桥、阳城镇附近预定作战地域。午后,罗历戎第3军1.3万余人进至清风店地区,进入解放军预设的伏击圈。双方激战四昼夜,解放军全歼第3军军部、第7师主力及第22师1个团,俘罗历戎。清风店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俘虏1.1万余人,击落飞机1架,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并策应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作战。
王玉礼连队负责阻击溃退之敌,仅以伤亡5人的代价,俘虏敌军200多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部队首长将王玉礼缴获的一把崭新的德国造大镜面20响盒子枪和一架高倍望远镜作为奖品送给了王玉礼,后来攻打太原时,王玉礼把盒子枪和望远镜送给了负责前线指挥的一位师长。
太保营“拔钉子”
1947年6月,王玉礼所在部队决定对沧县(今沧州市)发起攻击,王玉礼连担任突击队,对比较薄弱的西门发起突击。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沧县外围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铁丝网、8米深的壕沟,壕沟内密布削尖了的竹签,还有大量的鹿砦。
12日夜,攻击开始,当时暴雨如注,各主攻部队冒雨攻城。王玉礼率领战士炸开铁丝网和鹿砦,利用云梯穿过壕沟,突击到城门下,用150公斤炸药炸开沧县县城西门,突入城内,蹚着齐腰深的水追歼敌军,展开巷战。由于天黑,王玉礼曾和一队国民党军擦肩而过,当对方转进另一胡同,才感觉不对,赶紧追击,俘虏敌军90多人。王玉礼率队激战至15日晨,全歼守军。
1949年4月,解放军决定对太原发动攻击。此时的王玉礼已是副营长,他们的任务是和其他部队一起攻击太原外围制高点卧虎山。卧虎山是太原城守军的制高点,有500个水泥碉堡工事,180门大炮,是阎锡山军的强有力后盾。4月21日晚,侦察部队在察看地形的时候,顺手歼灭了一股卧虎山前哨阵地的敌人,并顺藤摸瓜捣毁了敌人的前哨连和前哨营阵地。
此时,这里的守军士气已非常低落,上级根据这一情况,命令王玉礼当晚发起攻击。“王玉礼,我把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你必须拿下!”接到上级命令后,王玉礼身先士卒,亲自率领全营战士猛虎般向卧虎山发动攻击。“我把战士们分工,编上号,定好谁负责打哪个枪眼,不能乱了。”王玉礼描述当时他的作战安排。
经过一夜激战,解放军于次日凌晨拿下了卧虎山敌军阵地,王玉礼所率部队俘敌200多人,缴获大炮4门,重机枪7挺,其他武器弹药无数。拿下卧虎山后,王玉礼奉命率部攻打太原,还没走到阵地,前方就传来了太原解放的消息。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全面展开,平津战役即将开始,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入关与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华北军区第7纵队19旅、20旅、21旅及8纵23旅、冀中九、十分区独立营、回民支队、容城独立营奉命攻打保定,其中就有王玉礼所率部队。
敌人在保定城外围修建了坚固的工事,企图凭借坚固工事顽抗到底。在进攻过程中,部队在保定外围铁路线遇到激烈抵抗,敌人在一个叫太保营的铁路枢纽上修建了坚固的碉堡,控制了铁路交通要道。必经之地太保营五连、六连两个连队久攻不下,拿不下太保营,大批部队就会因太保营迟滞不前,不能对保定形成包围,势必会影响战役进程。
这时,团政委点名让善打硬仗的王玉礼带领的四连担任突击任务,重新组织进攻。王玉礼接到命令,火速赶到,“你把子弹、手榴弹和梯子都给我,就不用管了,五连六连没打开,我四连给打开!”他亲自挑选了3个班精干战士组成敢死队。长期的战争,不仅把王玉礼锻炼成了一名优秀的指挥员,还使他成为了一名神射手,而且精通各种轻重武器的使用。回想当年的射击命中率,王玉礼高兴地说道:“我打枪,十发有八九发能中,一般人跑不了。”说罢,他顺势做出了举枪瞄准的姿势,再现了当年的神勇。
王玉礼察看了敌人的火力点后,先打哑了敌人的火力点,然后用密集火力掩护,压制住敌人的火力,爆破手乘机冲到据点前,用手榴弹、炸药包把敌人的据点炸上了天。端掉敌人据点后,其他连队的战士们鼓掌欢迎,他们问王玉礼怎么那么厉害?王玉礼回答说:“我是能看地形,看不好地形找不到空隙不行。打仗必须要下定决心,干什么都不能犹豫。”勇敢和坚毅就是王玉礼致胜的法宝。
拔除太保营这颗钉子后,大部队就势发起攻击,把敌军紧紧围困在保定这座孤城内,经过几天激战,我军毙伤敌人千余名,俘敌368名,缴获重机枪l挺,轻机枪21挺,六零炮4门,步马枪557支,枪、炮弹10余万发,完全占领保定四关。残敌龟缩城内成瓮中之鳖。正当我军向守敌展开政治攻势之际,保定守军连连向北平告急,傅作义慌忙出动主力部队接应保定守军北逃。至22日凌晨4时,国民党残部自知大势已去,一散而逃。22日上午,我军政人员进城接收,保定宣告解放,并建立了保定市人民政府,保定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解放保定战役中,王玉礼因作战勇敢受到部队嘉奖。
“全国没解放就不回家”
在华北战场上,王玉礼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时,由于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西北野战军协同作战,王玉礼发现,从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原野战军,他们驮武器弹药、拉炮车的骡马背上,大都蹲着一只猴子,这让其他部队好奇不已。原来,刘邓大军率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后,白崇禧数十万大军在后面不停追剿,还有地方土匪、民团的袭扰,生存环境异常恶劣。战士们发现,猴子异常机敏,大别山有的是猴子,用训练过的猴子,既可看管牲口,也可帮战士们放哨警戒,这些猴子也就随战士走出大别山,来到了华北战场上。
解放战争胜利后,王玉礼参加了第一次国庆阅兵。他记得,当时所有参加阅兵式的战士都在郊区集中训练了一个多月,第一次戴上大沿帽,穿上全新的军装、崭新的牛皮鞋,王玉礼激动不已,当他手持一支“三八大盖”步枪,走到主席台前时,随着“向右看”的口令,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主席台,自豪感油然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王玉礼随部队来到了秦皇岛。这时的他,已经整整13年没有回过家乡了。在秦皇岛,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这时,家里人才知道王玉礼还活着。家中大哥辗转来到秦皇岛,希望王玉礼回家看看,但王玉礼却说,“全国还没有解放,我不能回家。”这时候的王玉礼才知道,三弟和四弟都参加了解放军。四弟牺牲在淮海战场上,三弟因病复原回家后不久去世。朝鲜战争爆发后,王玉礼几次请战,但部队领导考虑到他两次负伤,没让他参战。
1952年,结束十几年戎马生涯的王玉礼从部队转业来到地方,先后在临清市百货公司、新华书店、国棉厂担任领导职务。
采访的最后,王玉礼老人叹气道,就在采访的前一天他才知道大哥已经去世一年了,“我在部队的时候没有回家,在临清的时候才回家过几趟,五一的时候我本打算再回家看看,孩子跟我说别回去了,大爷已经去世了。当时我正好在医院,孩子们怕我听了身体受不住,就没告诉我。”。
“是共产党把我引上了光荣的革命路程,把我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村懵懂少年锻炼成了军队的指挥员。”回顾战斗往事,王玉礼感慨革命胜利成果来之不易,后辈要倍加珍惜。
责任编辑: 齐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