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缺真材实料?这七种收集素材方法太实用了!
2023-10-11 14:14:09 发布来源:华文融媒
导 读
素材是新闻稿的血肉,收集素材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工作。沒有素材,就好比做饭菜没有原材料,大厨师也难为啊!
然而,新闻写作的素材不同于做饭做菜的实材。新闻素材是作者在采访和学习中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对采访的人和事的了解,也是记者对自身内心世界的审视。
要获得新闻素材,可以用以下七种方法。
观察
观察是获得事物认识的最基本的途径。观察不但是用眼睛看,而且包括用手摸、用鼻闻、用耳听等。在全面的、细致的观察之后,便可对事物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唐代有一名姓戴的画家擅长画牛,画了一幅斗牛图,十分得意。当他把画展示给牧童看时,牧童大笑说:“画错了。“戴画家问:“错在何处?”牧童说:“两牛相斗时,牛尾巴是夹在屁股里的,你却把牛尾巴画得左右摇摆,岂不错了。” 戴画家再次观察斗牛情景,深有感触地说:“都怪我粗心,没有仔细观察。”
写新闻稿与作画一样,只有对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才能抓到第一手不走样的真实的素材。
询问
询问就是开口提问,包括采访与交谈。一个好的记者,在他的脑子里总是有一连串的问题。新闻发现实际上就是问题发现。有了询问,详细了解,找到答案,新闻素材就到手了。
《北京日报》一位姓于的女记者接了一个关于广播体操的选题。在选素材时遇到许多困难:时间跨度大,找不到广播体操创编者名单,老同志大多退休了。但是,于记者不泄气,跑到国家体育总局离退休干部局,先找个别人采访,再顺藤摸瓜一个一个找下去,打了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终于掌握了大量素材,写出了《广播体操 半个世纪全民健身记忆》这篇优秀作品。
多问,是记者良好习惯。记者的问题意识强与弱,决定了稿件质量的优与差。
体验
体验式的采访是记者亲自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去的一种行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在与地震、洪水、森林大火的搏斗中,不少记者亲自参加了战斗,在战斗中体验到了救灾军民的品格,写出的报道特别精彩。
还有一些记者在体验普通劳动者生活中,写出了社会人生百态,作品受到欢迎。一些记者写的《押猪三日》《我在井下200米当“新矿工”》《卧底酒店看后厨》《刨根问底看水果》等新闻稿,都是深入现场经过实际体验写出来的,现场感突出,可读性强。
调查
虽然说采访本身就是一次调查研究活动,但是,调查与采访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调查的时间比采访要长,范围比采访要广。调查常用的办法是蹲点调查、问卷调查、座谈会调查等,调查所获得的素材更具系统性、专门性,为解决问题和预测事件发展趋势提供有力依据。
因此,在进行深度报道时,可以用调查的方式获取素材,写出的报道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阅读
阅读是获取素材的重要方法。大量的、日积月累的阅读可以掌握许多有用的知识。博取而约观,厚积而薄发。广泛的阅读,积以时日,勤学苦练,就能在写作时从容不迫,各种信息用起来绰绰有余。
阅读是一个理解、领悟、欣赏、积累、吸收的过程,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思想水平。笔者认为,阅读应以纸质文本为主,手机阅读为辅。手机上的许多信息真假难辨,读后往往会让人无所适从,这是应当注意的。
回忆
回忆也是获得素材的方法之一。人的大脑是有记忆力的,通过回忆可以总结经验,更好地面对今天,展望明天。
比如,在采访一次烹饪大赛时,也许会回忆起儿时妈妈炒菜的味道。在采访一处风景名胜时,也许会回忆起家乡的风光。在采访医务工作者时,也许会回忆起自己一次生病的经历。这些回忆,或许会成为写作的绝好素材。
鲁迅结集出版过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收集的10篇散文,作为回忆的纪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写出了他性格与志趣形成的过程。书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虽均是旧事重提,却饱含情感,朴实感人,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翔实的历史资料。
搜索
搜集是获得素材又快又好的方法。过去是以查辞典、辞海和积累的小卡片为主,现在大多改为百度、新浪、网易、今日头条等搜索。新闻写作中一些背景材料的运用、一些专业名词的查询、一些数据的核对,往往可以通过搜索完成。
搜索引擎的作用是整合网络资源,为用户查询服务。快捷和内容丰富是它的显著优点。但是,由于广告因素的原因,搜索结果排名很大程度上与广告费有关,这就局限了读者的视野。此外,网上的假新闻很多,谣言四起,我们在收集资料时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作者姚赣南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 张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