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生僻字不应该坐“冷板凳”

大众日报记者 王臻儒

2023-12-11 14:45:2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本月初,央视春晚公开发布主标识,“龙行龘龘,欣欣家园”八个字很快收获大量关注。其中,“龘”字更是吸引广大观众参与讨论。根据《康熙字典》,“龘”出自《玉篇》,音同“沓(da)”,“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在龙年到来之际,反映了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寄托了美好寓意。

“龘”之所以走红网络,离不开其生僻字的特殊身份。生僻字是汉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专属的文化记忆符号,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不过,由于结构复杂,读音陌生,用法罕见,大部分生僻字常年游走于大众生活之外,鲜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此次“龘”字“登上”春晚,体现了生僻字融入时代潮流的新趋势,生僻字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变得更有存在感。

在生僻字走向普及的道路上,一直困难重重。许多生僻字未被录入字库,在户籍录入、地名勘正等情境下,被其他同音字替代;大部分生僻字不属于课堂教学范围,生僻字的含义和用法鲜少为人所知;随着时代发展,更有一些生僻字被人们当作故纸堆的象征,被冷落的同时,也忽略了其时代价值。

有一种观点认为,生僻字不常用,所以没有研究和学习价值。事实上,生僻字是汉字文化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正面临着数字化和电子设备输入等多重挑战,提笔忘字、“失语症”等现象都在警示人们,汉字文化的发展正面临危机。推广生僻字,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汉字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这种做法从另一种角度保护了文化遗产,唤醒人们对汉字的重视。

生僻字不应该坐“冷板凳”,而应该紧跟传播手段的变迁,在多元化的媒介渠道中流通,在新的文化土壤中扎根生长。加强生僻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可以尝试将生僻字融入现代文学创作、艺术设计等领域,通过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

“龘”不是第一个走入人们视野的生僻字。近年来,不少生僻字为人知晓,并得以在新时期灵活运用甚至成为一种网络奇观。例如“囧”字本义为光明,但被网友作为象形字使用,因此衍生出郁闷、无语等含义。

虽然一些生僻字在推广过程中被曲解了原意,但不可否认的是,生僻字确实获得了新的发展活力和生机。推广生僻字,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熟练运用和书写生僻字;更多人能够在宣传引导下对生僻字产生好奇,在“玩梗”之余了解每个汉字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汉字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便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成效。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