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全国首创“棚顶发电棚下种植”模式

2017-06-16 08:52:11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肖芳 吕栋 梁之磊

光伏联姻农业,棚顶发电棚下种植——这一全国首创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即墨市近年来依托落户当地的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出来的。

棚顶发电棚下种植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即墨已建成近万亩光伏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既是“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又是“高精尖”的科技园区,还是“高成功率”的创业园区。一方热土,三园同建,多方共赢,即墨在培植壮大农业“新六产”上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昌盛日电建设的连片光伏农业项目俯瞰

沿即墨市大信镇营普路行进,最抢眼的是一排排在太阳底下亮闪闪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这里便是即墨的万亩光伏农业示范基地。

大棚顶上,是一块块闪亮的五彩光板。昌盛日电董事长李坚之说,这些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并收集到一起,最后并入国家电网。大棚底下,南面向阳的温室里种植着各种喜阳的有机蔬菜,北面偏阴的温室则种植着喜阴的有机食用菌,同样长势喜人。

“上面高效发电,下面科学种田,上方的太阳能电池板还能为下方大棚提供照明、温控所需的电力,两不耽误,效率更高。”李坚之说,这种模式使光伏发电额外占用土地资源成为历史,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解决了传统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园区创客平台孵化的微自然创客项目吸引了小学生前来参观

如今,昌盛日电已在大信镇建起占地近700亩的工业园和9000多亩的光伏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每年的发电总量达2.2亿千瓦时,可满足7万多个家庭一年用电。以即墨为起点,昌盛日电已将这种全新农业模式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87个县市,其中千亩级以上光伏农业园区超过百个。

每一个光伏大棚,就是一个“太阳能农庄”。它们不仅源源不断创造绿色能源,还直接带动当地农民生产方式、就业方式转型。

6年前,大信镇付家村村民巩爱玲将自家几亩土地流转给昌盛日电,后进入该公司下属的华盛太阳能农庄管理大棚作物,成了一名农业工人。如今,她每个月不仅可以领到土地流转的稳定地租,还能获得在企业打工的工资,两笔收入加起来共3000元左右。在大信镇,像巩爱玲这样受益的农业工人还有2700多人。

目前,依托光伏农业发展模式,即墨正在大信镇规划建设太阳能小镇,打造太阳能元素应用示范区和科普基地。

一二三产联动,光伏农业示范基地内景色别具一格

责任编辑: 王叶 陈川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