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山东体育学院:守体育初心担强国使命,探索服务奥运战略新路径

2020-12-08 15:52:3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是时代最强音。山东省教育厅与大众日报社联合发起“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同步征集评选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展示亮点成果和创新探索,形成叫得响、可复制的发展经验。目前,“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陆续在大众日报全媒体矩阵全网发布,敬请关注!

守体育初心 担强国使命

山东体育学院主动探索服务奥运战略新路径

近年来,山东体育学院秉承建设体育强国初心,自觉融入体育事业全局,以“对接需求、协同创新、集聚特色”为发展理念,主动探索地方专业体育院校助力中国特色竞技体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径,吹响了新时代高质量服务奥运战略的新号角。

一、服务保障“一体化”

中国的专业体育院校历经60余年的发展,与竞技体育共生共荣,相对具有综合优势,建设“训科医教培”五位一体训练基地,通过“基地大学化+大学基地化”,能有效适应开放性的竞技体育发展要求,特别是运动员知识化、运动项目智能化发展的需求,弥补传统训练基地多为生活服务型的弊端,建立起资源互享、力量互融、优势互补的“训科医教培”协同体系。这也是专业体育院校区别于师范院校体育院系的一个特色标志。目前,学校已建立国家举重队备战奥运训练基地、国家田径队奥运备战及青训基地、中国橄榄球协会奥运备战基地、山东省体育局训练基地,正在商建中国水上运动体能训练基地、中国冬奥项目体能夏训基地。2019年10月,中国举重队在泰国世锦赛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在给我校的感谢信中表示,25天日照校区集训的“全方位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举重队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和严格的战前军事化管理对校区广大师生员工的教育是深刻的充满正能量的。国家男女举重队计划明年5月至奥运会前在日照校区训练,我们将极尽所能服务好这支中国奥运军团中的“梦之队”。2019年4月,中国田径协会和学校共同投资650万元,按照东京奥运会比赛场地标准,由同一家意大利公司完成了对田径场塑胶场地整体改造,已有多批次国家队和省队在此训练。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国家田径协会也发函中国田径协会,希望东京奥运会前到此基地训练。

二、科技支撑“智能化”

要实现我国体育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科技驱动是关键。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信息资源目录为主线,把传统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分布式等技术相结合,贯穿数据整合、清洗、转化、加工、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写“药方”,指导运动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8-2019年,省体育局和学校筹集2000余万元,联合山东浪潮集团、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建设运动监控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运动表现数字化实验室、运动机能监控数字化实验室和运动数据标准化实验室,配备20名研究人员(15名博士),还派出3名“数据医生”全程参与服务国家举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大数据和技术解析工作。同时,学校大力建设“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专业孵化器,与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加大科技创新与集成转化,投资500余万元研发两辆科技保障车,打通了科研服务从实验室到比赛场的“最后一公里”。还自主研发新产品17个,申请国内发明授权专利73件、实用新型专利39件,1项成果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8年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成果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018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2019年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唯一大奖并获一等奖一项。

三、运动项目“学院化”

竞技和教育相融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共同培养知识型优秀竞技运动人才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要探索。协会与大学共建运动专项学院,能有效整合体育、教育和社会多方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的体教贯通,让运动员“大学梦”和大学生“体育梦”共融共促。2017年1月12日,国家足球学院和国家篮球学院在学校日照校区成立,这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足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山东省体育局和山东体育学院联合承办的,以我校二级学院形式成立的“国字号”应用型专项运动学院。从两个学院近年来考生报考情况来看,考生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目前在校生546人,2020年扩大招生至每届300人。2019年8月23日,中国举重学院在日照校区揭牌。这是学校与中国举重协会携手应对理念、体制、人才和文化等挑战,整合各方力量推动举重运动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专业化、国际化举重运动全链条人才培养综合体。目前,学校还正与中国皮划艇协会、中国赛艇协会筹建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以更好服务水上运动科学发展。这些“国字号”专项运动学院开启了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并同时开展了专业培训、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传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2019年,学校承接中国足协、中国篮协的各级教练员职业培训23期近1000人次,承办12项国内比赛。

四、教育师资“国际化”

国际化是通向世界一流的必经之路。近三年来,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家的16所院校(机构)建立国际合作,成功签约功勋教练米卢教练团队执教国家足球学院,引进乌克兰教练团队1个、欧洲高水平篮球和足球教练4人、外籍大数据专家1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1人,以及国际特色专业课程8门、外教专家讲座109人次。2019年,学校与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市政府达成建设山东体育学院欧洲实训基地协议。另外,还与世界健身联合会(国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世界健身联合会(国际)中国培训学院”,引进世界健身联合会培训课程体系和认证制度。同时,学校持续加大“走出去”力度,派出36批126人次赴17个国家访学培训,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签署硕博联合培养协议,与德国柏林健康与运动学院、德国管理应用技术大学等签定办学协议。

五、比赛运作“品牌化”

2016年,学校在全国体育院校中率先响应国家体育总局 “一校一品牌,一校一赛事”改革要求,创办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联赛(SCBA)。四年来,联赛遵循社会化、市场化办赛理念,吸引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积极推进了体育院校赛事育人的新探索。2017年获评全国十佳最有价值新锐赛事第五名。2018年荣登全国十佳最有价值新锐赛事榜首。2019赛季累计在线观看突破2千万人次,决赛单场突破200万人次,SCBA品牌价值和美誉度持续提升。2019年10月我校创意并成功承办第一届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来自全国26个省市和台湾地区的130支参赛队伍参加比赛。这是目前国内体育科技创新领域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全国性赛事,也是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我校获得此赛事的永久承办权。同时,学校还成功申办2021年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六、后备队伍“体系化”

我校原体育运动学校是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但面临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学生输出渠道单一,上升空间受限,优秀后备人才生源不足等困难和冲击。2018年3月,在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的共同支持和推进下,突破种种现行政策瓶颈,学校获批设立附属中学,加挂山东省体育实验中学牌子,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办学规模3000人(初中部1500人、高中部1500人),面向全省招生。附属中学不同于传统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全国第一所省级体育实验中学,是一所以体育特色为本的普通中学,办学理念是“让学生锻炼好,让运动员学习好”,目标是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的“齐鲁样板”。目前,附属中学承担了攀岩、滑板、滑雪、攀冰等4个项目的国家集训队备战任务。滑雪登山队在2019年世界杯上夺得6块金牌,在世锦赛暨冬青奥会选拔赛中拿满代表国家队征战的4个名额。攀冰队在2019年全国锦标赛上包揽男子组前七名和女子组前四名,在世界杯中创中国历史最好成绩。此外,学校还正在与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合作,共建二、三线队伍,进一步完善山东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

在高质量服务奥运战略的同时,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专业体育院校,受省体育局委托,学校承担了山东省备战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3个运动项目的组队任务。目前,山东省中国式摔跤队已组队完成,山东省棒球队、山东省垒球队正在组建。同时,受教育厅委托,学校还承担了山东省参加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的大学、中学的田径项目、篮球、排球等项目组队任务。

此外,学校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的深度融合。2016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建设了省级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并以总评分第一的成绩获批“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筹)”。该中心建有19个工作机构,组建48人专家团队,招募300名志愿服务者,开发建成“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专家服务平台”“登山户外资源信息服务平台”等,提供“线上+线下”培训指导服务。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的山东省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大楼已经完工,即将投入使用。另外,学校还获批成立了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山东省老年人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山东省体育政策研究院、山东省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暨训练总营、山东省运动戒毒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展针对性研究并承接政府服务项目。2020年8月,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体育产业生态部署要求,学校承担山东省体育产业研究院任务,助力打造山东的千亿级体育产业集群。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山东体育学院将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把住“建成中国奥训基地”和“实现省部共建”两个着力点聚焦发力,努力建成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育院校,在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新的力量!

相关链接:

“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活动来了,典型案例持续征集中!

征集邮箱:dzrbxmt@126.com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