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打硬仗打胜仗!看“基建狂魔”背后的“交院”力量

大众日报记者 梁开文

2021-01-04 14:23:4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道路通,百业兴”。以深度产教融合求突破,以机制体制创新谋发展,山东交通学院是一所向着鲜明交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高校。“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本期走进山东交通学院,探秘学校高质量发展密码。

拉林高等级公路是川藏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沿途的米拉山隧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该工程历经4年多建设,于2019年4月26日通车。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启用,这项工程创下40余项国际、国内第一,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日历翻到2020年12月18日,青兰高速公路莱芜至泰安段改扩建项目建成通车。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重回全国第一方阵,“山东的路”金字招牌再次闪亮。

……

无数大国工程,印证了我国“基建狂魔”的称号。盛名背后,有无数大国工匠呕心沥血的付出。其中,也有山东交通学院师生的智慧结晶。

智能防冰除雪系统:

世界海拔最高公路特长隧道上的“交院”智慧

米拉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是拉林高等级公路重要的控制性工程。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常年气温低、雨雪天气多,加之隧道内外光线的急剧变化,给行驶车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冰雪处置成为该工程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为应对米拉山地区恶劣的冰雪天气,山东交通学院自主研发的固定喷淋式智能防冰除雪系统被该项目采用,且作为重点科技应用之一。“我们是2018年10月到的这个工程,先是在隧道一侧安装了防冰除雪系统,后来项目部看到效果很好,在另一侧也进行了安装。”山东交通学院道路安全、应急与减灾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丁晓冬介绍。

隧道口安装防冰系统后,路面对比明显,大大增强了进出隧道时的驾车安全指数。

据介绍,这套智能防冰除雪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路面状况和道路微气象状况,通过智能算法研判是否将要结冰,并根据冰情、雪情自适应喷洒环保型除冰液防止路面结冰,可对症下药解决恶劣天气下隧道口处的交通安全问题。“运用先进的预测算法进行结冰预测,当预测将要结冰时,发送预警预报信息,并自动控制喷淋系统启停。”丁晓冬介绍,这套系统不仅智能,而且环保,“我们的除冰液是自己研发的高效生态环保除冰液,不损害道路和植被,能极大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2019年,这套系统又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智慧高速路上成功应用,为大兴机场的基础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在多项重大工程上的成功实践,证明智能防冰除雪控制系统不仅可以打硬仗,更可以打胜仗!

国内首台智能无人划线车:

填补国内交安装备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的空白

“我们这台车,填补了行业空白,打破并超越了国外技术的垄断。”12月22日,在接受大众日报记者采访时,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潘为刚说。

潘为刚所说的那台车,是刚从青兰高速完成任务,回到实验室的国内首台智能无人划线车。

山东交通学院依托“基于北斗+5G的新基建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行业重点实验室“云基物联网高速公路建养设备智能化实验室”,研发了国内首台高速公路无人驾驶划线车,并在青兰高速成功进行了实际道路划线测试应用,填补了国内交安装备在“互联网+智能制造”方面的空白。

该设备相比较于传统的人工手推划线车效率低、速度慢、准确性低、工人劳动强度实际情况,实现了多人操作的路面清扫与吹扫、底漆喷射、涂料喷涂、玻璃珠撒布等工序全部自动化。核心是通过基于视觉的AI自我学习可实现24小时无人驾驶作业,并可通过电脑PC端和手机APP实现远程控制作业,同时可记录各项操作作业数据,上传云端,并进行施工质量数据分析。该“互联网+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将使划线效率提高260%,准确性提高95%,劳动强度降低80%,施工污染为零。

据介绍,以前这种设备的技术被国外垄断,卖到国内一台车大约200万左右,也没有实现无人驾驶。“这辆车是国内首台,目前也是唯一一台,我们将在实验室内进行优化升级,让设备更加智能,成本也会降下来。”潘为刚介绍。

所有专业实施“交通+”改造:

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助力“基建狂魔”建设

固定喷淋式智能防冰除雪控制系统、国内首台智能无人划线车,是山东交通学院向着鲜明交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山东交通学院采访时,工作人员介绍,工程中心是山东交通学院最大的单体建筑,共有8个区,是为落实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面向校内外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学研究、技能培训、创新创业等服务的实践训练基地。

为促进应用型办学方针落地,学校在硬件、软件上都搭建了强大平台。

山东交通学院紧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围绕交通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面向新技术、新产业布局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布局优势特色专业,构建起了“路、海、空、轨”综合交通专业集群。紧密围绕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对所有专业实施“交通+”改造,实现了传统专业的应用型转型。近年来,学校获批2个国家级和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1个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持续提升。

“立足交通面向一线,将文章写在大地上”,这是今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后,山东交通学院获奖代表李晋教授回校对师生做报告时的一句感悟。其参与完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粉土路基建造支撑技术及工程应用”不仅成功应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600多公里高速公路建设中,助推了“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更是在海外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对于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巧合的是,55年前,山东交通学院明确提出“面向交通运输生产第一线,适应交通运输生产流动分散和半军事化,克服脱离政治、克服脱离生产、克服脱离实际,加强政治、加强业务、加强生产劳动、加强军事训练”的“一二三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培养方向。可以说,对这所建校64年的高校,应用型办学是学校建校以来的办学传统,一以贯之的产学研融合理念传递的是实干作风,体现的是专业精神,更是山东交通学院高质量发展中的典型体现。

策划:兰传斌 王桂利

统筹:单青

记者:梁开文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

责任编辑: 梁开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