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面对持续高温,更多清凉从哪来
大众日报记者 于新悦
2022-07-17 09:58:1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于新悦 孙智蒲
今早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这已是中央气象台连续12天发布高温预警。
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7月16日,“三伏”大幕开启。“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随着这场高温天气一起来的还有“热射病”。7月12日,江苏一名装修工人连续工作4小时后,出现头晕、频繁呕吐症状,被确诊为热射病。7月14日,四川南充出现热射病死亡病例,患者为户外工作者。
通俗地理解,“热射病”是中暑的分级中的重症中暑。这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在热射病的易感因素上,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从病例分布来看,这种病多发于户外工作者、车间工人等作业群体,这类群体是热射病的“高发地带”。
面对热射病,诸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电力维修工、快递小哥、核酸检测“大白”等户外劳动者需要更多的“清凉”保障。
清凉需要制度切实落地。在6月进入高温天气以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前谋划,严格落实“高温停工令”,共67个建筑工程项目被责令立即整改。
其实,早在2012年,人社部等相关部门就印发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其中对高温工作场所的降温要求、高温补贴的发放、高温天气作业的时长等方面提出要求,保障劳动者权益。然而,跟进落实中一些用工单位执行政策不彻底,甚至违反相关规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监管,敦促用人单位把权益保障从纸面落实到行动上。
清凉要从细小处入手。潍坊市总工会开展“关爱一线·夏日‘五送’”活动,为一线建筑工人发放了绿茶、西瓜、毛巾、雨伞、花露水、沐浴露、洗衣粉等防暑降温物资,同时组织各行各业的劳模工匠送去健康义诊、安全隐患排查、文化惠工、技术服务等。
为了“防暑降温”,各地还要不断思考和落实有效举措。比如,增设普惠性防暑设施,借助更多社会力量,给劳动者们带来更好的“降温”环境。
清凉呼唤更多技术创新。在济南,没有空调一样可以享受凉爽。济南商业集聚地CBD片区集中供冷模式试运行,目前已覆盖近21万平方米的用户。夏季输送7摄氏度左右的冷冻水到换冷站,通过冷的交换原理置换出7-9摄氏度左右的冷冻水输送到用户的末端风盘系统,满足用户夏季制冷的需求。这是中国北方城市中采用冷暖同供系统的最大一块区域,每年可减少大约1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1万户家庭夏季一年空调制冷所产生的碳排放。
自然界的高温无法阻挡,但解暑降温的办法有很多。高温,考验每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水平,衡量着城市人文关怀“温度”。遮阳歇脚的一个角落,清爽冰凉的一杯冰水,不再顶着正午日头忙碌的工人,外卖箱里有瓶绿豆汤的小哥……一份落到实处的保障,降的是城市的温暖,暖的是人心。
相关链接:
观澜亭丨“00后”博士拟任南大副研究员,除了惊喜还有更多期待
责任编辑: 张晨 签审: 刘芝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