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能源为山东注入新动能 新材料产业“加速跑”

2018-09-30 06:28:14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让新能源为山东注入新动能

图为新能源产业论坛现场。□记者 王世翔 卢鹏 报道

9月29日,在“儒商大会2018”新能源产业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分享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及储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思路、新机遇,形成推动山东新能源领域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助推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取得新的进展。

□本报记者 左丰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戴彦德: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重塑能源

“我国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最重要的根源就是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费以及长期以来高碳、粗放的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重塑能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戴彦德参加表示。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从国际上看,是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从国内看,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重塑能源,变革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必须全面、系统地予以推动。”戴彦德说,第一,发展模式上,要转变增长方式,同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减少周期性浪费;第二,供应模式上,要逐步增加高效清洁、低碳环保、连续再生、永续利用的低碳和非化石能源的供给;第三,生产模式上,通过整合设计,变革理念、“互联网+”等手段,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四,生活模式上,鼓励并引导社会各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院长赵栋梁:

氢能如日方升,山东基础雄厚

“氢能产业复杂,潜力巨大,需要专业的顶层设计进行引领,增强对务实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有效的项目管理和监管机制。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院长赵栋梁对山东发展氢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去年12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国惠投资有限公司、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委会三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山东率先打造集“氢能源科技园”“氢能源产业园”“氢能源会展商务区”三位一体的“中国氢谷”。

“山东发展氢能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赵栋梁认为,山东风光资源丰富,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利用弃风、弃光制氢,可以调节风光新能源的间歇性、随机性、反调峰性,同时又有氢能源分布式发电的市场需求。此外,山东拥有产氢企业近90家,2017年富余氢产量可供应30万辆商用车。

俄罗斯外籍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贵玲:

地热开发助力美丽山东建设

“地热资源是清洁宝贵的可再生能源,山东是我国东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俄罗斯外籍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贵玲,对山东地热资源开发寄予厚望。

王贵玲介绍,山东主要城市近70%的地区适合浅层地热能开发,浅层地热能年可利用总量折合标煤为6602万吨,年减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5815万吨。

此外,山东水热型地热可利用资源量折合标准煤143.7亿吨,年可利用的地热能相当于2017年全省煤炭产量的113倍。目前山东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量为3386万立方米/年,主要用途为供暖、旅游疗养及养殖等。

“山东省招远、文登地区还有干热型地热资源分布,资源潜力折合标准煤可达6680亿吨。即使只有2%可以被利用,也达到了惊人的13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445亿度电,可供全省使用38年。”王贵玲认为,这类能源储量巨大,但面临技术难题,属于未来能源。

“当前,需要支持地热产业发展,特别是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最初投资较高,需要优惠政策支持,才实现良好的开发前景和可持续利用。”王贵玲建议,还应当加强水热型和浅层地热能等地热资源勘查,摸清山东地热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为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咸春宇:

发展核电,山东有优势

“山东资源优势明显,装备制造实力强劲,具有推动包括核电在内的能源项目得天独厚的条件。”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咸春宇表示,“以华龙一号为依托,在技术创新、项目建设上,华龙国际愿与各有关方携手合作,共同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能源结构优化、生态文明建设。” 

近来年,山东核电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在建2台百万千瓦级AP1000机组。石岛湾在建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即将开始CAP1400示范工程建设,后续还将进行压水堆扩建工程。落户烟台的“国家级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国内唯一集核电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依托项目建设,山东已初步形成了集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核电产业体系。”咸春宇说,随着核电项目开展,有力支撑和培育核能材料与装备制造、核电建设运维等产业发展,具备了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装备基地和集成供应商的基础,有能力成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翟恩地:

海上风电将是未来大趋势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上具有资源丰富、接近负荷中心等优势,海上风电已经显现出巨大开发潜力。一些省份也在加快发展步伐,海上风电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翟恩地对记者说。

山东作为沿海大省,海陆区域风能资源丰富,特别是渤海湾区域是重要的风能富集区。目前全省风电装机已达到1061万千瓦。“海上风电的开发比陆上风电更复杂,不仅要关注风况、海况、地质状况,还要特别关注台风、巨浪等气象、水文方面的特殊状况,并且,我国海岸线南北跨度大、资源条件复杂多样,造成设计、施工以及运维等方面的挑战都很大。”翟恩地表示,“要高质量开发海上风电,除了应该解决大容量机组的可靠性、海上工程、运维等重点环节存在的技术问题外,还必须让开发商、整机商、设计、施工单位等参与方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在开发过程中形成‘利益共同体’。”

金风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已经在山东进行了重点战略布局,依托丰富的海上、陆上风电资源储备、风电产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实现全产业链功能布局,打造了产值超百亿的智能化低碳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凝聚发展合力,新材料产业“加速跑”

图为新材料产业论坛现场。□记者 王世翔 卢鹏 报道

目前,山东新材料产业尚处培育起步阶段,急需在思想碰撞中汇聚发展智慧,与来自海内外的高端专业人才共享发展机遇。“儒商大会2018”新材料产业论坛以“新时代 新材料 新动能”为主题,宣传营商政策、推介重大项目,更有专家、企业家代表现场分享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论坛成为一场精准化的“双招双引”活动。

□本报记者 付玉婷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处长蔚力兵:

扎实推进新材料产用对接

材料是中间产品,价值在使用中体现出来,应用过程是衡量材料性能、使用效果和真正价值的关键环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应用。”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处长蔚力兵认为。

蔚力兵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地方性的产用对接,或者推动一批地方性的生产应用平台建设。但建设过程中,他建议山东把握好以下要点:一是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平台建设不是“拉郎配”,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导向,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运作机制,实现自主建设,市场化运作,上下游协同发展。其次,统筹布局,有序建设。山东需要坚持需求牵引与战略导向相结合,整合产业链各环节优势资源,合理定位、有序建设。不能因为平台工作造成新的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再就是产用结合,示范推广。他表示,平台要统筹关键领域的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工程,加速生产应用技术迭代,培育新材料应用初期市场,实现新材料工业与关键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山东已出台了支持新材料的专项政策。下一步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蔚力兵认为,需要更加科学地做好新材料产业布局,在各地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内部,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并且全面推进新材料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和组装过程的绿色改造,使得新材料集聚区向绿色、美丽的发展目标迈进。

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

山高人为峰,

补齐新材料人才短板

山高人为峰,产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山东发展新材料产业,当务之急是补上高端人才缺乏这块短板。山东大学在新材料方面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表示,山东大学将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协同海内外智库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思想库、科技库、人才库的作用。

他介绍,依托校内研发和校外孵化基地,强化基地、人才、金融支撑,山东大学正着力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探索快捷有效的技术转移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

围绕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体系,山东大学从课程设置、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尤其是强化产业导向,让产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形成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创新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定向培养等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新知识结构的新材料人。

上海国瓷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锡滨:

以标准定未来 专利标准战略化

新材料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难度、高门槛和长研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三高三长”的特点,很多技术方向不确定,很多未来市场不确定,但作为各行业的基础和支撑,进行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又迫在眉睫。上海国瓷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锡滨指出,目前发达地区和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政策计划,也形成了不少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

从世界范围来看,谁缺失了标准,谁就没有话语权,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介绍,目前西方国家都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到战略竞争的高度,力争将自己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在专利标准化战役中获取最大的胜利。由此带来的启示是,一个地区要想发展新材料产业,也必须将专利标准作为战略化策略,并且大力推动企业专利标准国际化。

发展新材料产业,宋锡滨认为,一个地区必须加强人才集聚和产业整合氛围的打造,重视知识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的落地,形成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持续有效的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发。

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

走出去聚才,加快自主创新

氟硅材料是朝阳产业,我省在去年就提出通过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东岳集团,在淄博市桓台县建设千亿级氟硅材料产业园区,打造全球领先的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通过让全国更多氟硅企业落户园区,抱团做大做强氟硅产业。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氟硅行业的短板。”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一针见血。他认为,山东在这方面需要扎实推进创新战略实施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材料、节能环保、膜材料五大领域,围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电子化学品和生命科学等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一批带有战略性、标志性和引领性的技术和主导产业。

记者了解到,东岳集团正实施“走出去聚才”的创新人才战略。在氟硅材料人才聚集地上海、杭州、成都等,东岳建立研发机构的计划都进入了实质筹备阶段。在北京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成立的东岳—北京化工大学氟硅材料研发中心,刚成立半年,就聚集了博士、硕士10多人,并已有一个高科技项目马上落户园区。与此同时,东岳集团还不断加大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以项目为合作基础,聚焦资源和人才,去年已有对外合作项目32个。

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石岩:

加强自主核心技术保护意识

非晶态金属材料(简称“非晶带材”)是世界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性产业。据介绍,当前国内非晶带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也出现一些企业盲目投资抢占市场,恶性竞争等问题。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石岩认为,发展非晶带材产业,提高自主核心技术的保护程度,通过PCT(专利合作协定)途径加强海外专利布局,尤为重要。

去年10月,日本某金属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向美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337调查申请,指控我国企业(包含云路等5家国内企业)对美出口、在美进口或在美销售的非晶带材产品侵犯其商业秘密,请求ITC签发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一旦我国企业败诉,中国所有非晶带材产品将作为侵权产品被排除出美国市场,其他潜在市场也可能受影响。中国非晶带材行业坚定不移,依靠自主研发实力积极应诉,并最终以完胜而告终。

“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尤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自主核心技术保护和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石岩建议,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创建行业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