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众日报 征文选登|从一篇“豆腐块”做起
2018-12-29 21:34:32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张新玲
1981年,我高中毕业前夕,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一篇文章《希望,都在4%那一边吗》,文章大意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不上大学,照样有前途。
那年的高考录取率是4%,绝大部分学生要面对落榜。老师在讲台上扬了扬手中的一份《大众日报》,指了指坐在前排的我,说道:“比如张新玲同学,文字功底好,可以写文章,当记者嘛!”
正是老师的这句鼓励,让我第一次对记者这个职业产生了兴趣,下课后抢先一步截住了老师,向他讨来了那张《大众日报》。晚上回到宿舍,我一字不漏地看完了四个版面的所有文章。
因为录取率太低,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揭榜之日就是落榜之时,我也不例外。回村后,我在劳动之余,抽空就到大队部、村小学看报,《大众日报》上的不少文章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期望着自己也能写文章登在报纸上,于是晚上对着煤油灯开始写作。
开始投稿的时候,不会提炼素材,不会选准角度,眉毛胡子一把抓。后来,大众日报社的编辑同志大概看我写稿积极性高,为了鼓励和培养基层通讯员,给我寄来了内部刊物《大众日报通讯》(后改为《青年记者》)。
第二年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我的笔触也更多地伸向了沸腾的新生活。1983年5月26日,我采写的《夸夸俺的好地邻》一稿被刊登在《农村大众》一版显著位置,这是我的第一篇见报稿,虽然不过豆腐块大小,但正是从这篇稿子开始,我真正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之后又陆续在《大众日报》《烟台日报》《青岛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反映农村新变化和农民新风貌的新闻稿件,其中《张老汉的上梁对联》《朱大娘赶“财神”》还登上了《人民日报》。
因为新闻写作,我这个“土记者”引起了上级组织的注意。1984年7月,我被莱西县委组织部、莱西县人事局招聘为乡团委干事,1985年被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30多年来,我采写、发表了大量新闻稿件,多篇作品获得山东省好新闻以及国家级奖励,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大众日报优秀通讯员,先后10余次获得市委、市政府嘉奖奖励,两次荣立三等功。而我对大众日报的感情也不断加深,还与报社记者合作采写了一些重头新闻。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如果高中毕业时没有老师的点拨,如果初学写稿时没有编辑的鼓励,如果不是从那篇“豆腐块”做起,那么我很可能不会走上新闻写作之路。尤其是当初给我寄送《大众日报通讯》的编辑,我连姓名都不知,心中的感激之情却永远不会消失,那些《大众日报通讯》的小册子至今仍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我的书橱里,几经搬家,绝无丢失。
责任编辑: 禹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