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速集团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组:铸就海外品牌工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20-06-04 11:32:5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重要国家、中国长期合作的友好国家以及中东欧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塞尔维亚近年来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市场发展的热土。山东高速集团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高速国际合作公司”)是山东高速集团海外市场发展的平台和窗口,也是最早进入塞尔维亚市场的地方性国企之一。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合作公司进入塞尔维亚市场后,充分发挥自身长期海外经营的经验优势,聚焦交通基础设施主业,积极寻求发展机会,于2013年成功中标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

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是欧洲高速公路网“泛欧11号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首个落地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欧洲第一条由中国企业建成的高速公路。其中。由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合作公司承建的第三、五标段,工程全长50公里,合同额4亿美元,已于2019年8月建成通车。项目建成通车后大大缩短了塞尔维亚至黑山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出行时间,缓解了首都贝尔格莱德至南部的交通压力,为当地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及就业率的提升。

一、不忘初心,配强队伍,中国企业勇担工程建设责任

2013年12月,伴随着施工车辆马达的轰鸣声,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开工仪式正式举行。时任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时任中国驻塞大使张万学现场见证了工程开工。

为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合作公司从合同、工程、财务、综合多个岗位选配了一支政治素质优、综合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海外项目管理核心团队。团队共21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党员15人。这些党员骨干有激情、懂技术、会管理、敢担当,依托所属的欧洲公司党支部,创建了党员服务队、党员攻坚队、党员创新队和党员突击队,项目组参建人员积极投身一线,党员带头攻坚克难,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树立了"坚守初心强党建,立誉欧洲谋发展"的支部特色党建品牌。

二、攻坚克难,敢打硬仗,中国技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项目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克服洪水、征地、低温、雨雪等原因导致的各种问题,最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2014年塞尔维亚的洪水灾害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施工现场绝大部分路线被洪水淹没,导致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工程部经理刘儒成冒着40多度高温,紧急带队巡视路段受影响情况。土质已被洪水浸泡地十分松软,车辆陷入泥中无法通行,他们就趟水而过,用脚步丈量线路,边走边记录。通过连续几天的努力,彻底摸清全线地质情况,提出了局部路段反挖填砂、严重路段抛石挤淤的解决方案,顺利通过原地面承载力、压缩模量等试验指标检测,使项目能够按计划工期正常进行,将洪水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项目标段内有一座跨铁路桥梁,项目组经多方现场勘查,发现原设计方案存在安全隐患。为了保证质量、确保安全,并且不影响桥下铁路正常运行,项目总工杨忠允作为一名老党员带头进行技术攻坚。他组织国内外专业工程师充分分析现有施工条件,研究解决方案。在他的带领下,通过沉箱基础、现浇梁改预制、加筋土挡土墙方案,解决了技术难题,还为公司节省成本近百万美元。

正当项目组为实现第三、五标段通车加班加点之际,原由当地企业承建的第四标段出现大面积路面沥青裂缝、边坡坍塌等质量问题,为按期实现全线贯通,业主将第四标段修复升级任务交付给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合作公司。面对地质条件差、不可预见问题多、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等压力,项目组喊出“大干、特干”的攻坚口号,全力以赴、不分昼夜赶进度、保质量。项目部会同设计院、监理加强现场勘查,寻找“病因”,编制解决方案。为了确保项目按期完工,国内不断派人增援一线。2014年7月,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鲁云峰和其他同事一起,匆匆坐上了飞往塞尔维亚的航班。为了更快提升自己,他每天早出晚归、钻研技术,学习项目管理经验。五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初满脸青涩早已褪去,留下的是烈日暴晒后黝黑的皮肤,鲁云峰从一个“生瓜蛋子”成长为标段经理,也完成了从一名新兵到老海外的蜕变。鲁云峰深深受到项目组周围党员同志的熏陶和影响,2016年8月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以志愿者身份加入突击队。

项目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广大参建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开展现场“三班倒”施工,不到一年,四标段12.5公里的高速公路全面修复完成,为全线贯通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组着重培养自己的合同管理团队,提升业务水平,养成国际化思维,培养精通FIDIC合同的复合型人才。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团队从项目合同入手,有理有据地提出变更和索赔,合理合法地维护了公司正当权益。来自黑山的马尔科•卡洛维奇是项目部的一名塞方工程师,他感慨道:“中国企业技术水平高,工程质量经得起检验,业务成熟,观念先进。入职近4年来,我从中国同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三、舍小家,为大家,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十六年来,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合作公司作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批涉外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参与者和直接建设者,一代代“国际人”已将对公司国际事业的热爱和责任融进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

项目财务负责人徐军的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能在国内陪伴:大宝出生时,他在东帝汶,给孩子取小名叫东东;二宝出生时,他在塞尔维亚,因身处前南斯拉夫地区,给孩子取小名叫南南。2016年正值项目攻坚阶段,徐军父亲因病去世,他也没来得及回国看一眼,因此一直心怀愧疚…….

在项目施工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经常看到有一个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的娇小身影,在工地里忙忙碌碌做着合同计量工作。她就是项目组计划合同部经理郭恒燕。2014年春节,郭恒燕正筹备婚礼时,收到了赴塞尔维亚参与项目建设的紧急通知。她立即取消婚礼,仅领取了结婚证就义无反顾地奔赴海外一线,这一干就是4年。2019年,在接到新的海外项目建设任务时,她又将不满一周岁的孩子托付给家人,再次奔赴海外一线。她说:“我很自豪能够参与中塞两国的重点工程建设。”郭恒燕只是海外项目组优秀女职工群体中的一个缩影,她们用自己的坚强和担当,在海外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着,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巾帼英雄的别样风采,为项目顺利完工撑起了“半边天”。

四、擦亮山东高速品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方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9年8月项目通车仪式上,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对项目表示高度赞赏:“塞尔维亚人民不会忘记,在这几个标段的建设中,山东高速集团面对困难不退缩,用先进技术和高标准贯通了这条路。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我确信中塞两国的合作会更上一层楼”。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波黑国家电视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均对仪式做了相关报道。

E763高速公路项目在施工高峰期雇佣当地工人近千人,带动当地工人就业的同时,也增进了中塞人民感情。塔尼亚是一名在项目上工作了5年的塞方员工,与项目组成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她曾动情地说:“‘一带一路’倡议切切实实给中东欧国家,特别是塞尔维亚带来了很多好处。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一个中国这样的朋友支持你,帮助你,拉你一把,这是需要珍惜的。”现在她的女儿在中国学习中医,她说“我会努力做塞中友谊的桥梁,希望女儿能早日学成归来,希望女儿未来的孩子也会喜欢中国”。

2020年初,国内爆发新冠肺炎,塔尼亚积极向疫区捐款,并不顾个人安危担任医疗队随队翻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近期,疫情在欧洲蔓延,塞尔维亚也成了重灾区。为支持当地疫情防控,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合作公司与中建八局一公司联合向塞尔维亚政府捐赠了价值30余万元的防疫物资,体现在塞中资企业与塞方团结抗疫的信心和决心。

上世纪90年代初,来自南斯拉夫的英格拉公司,曾为济青高速公路这条“山东第一路”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经验。30年后的今天,高质量完成这条“欧洲第一路”的,是来自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合作公司的工程师们。时至今日无论是施工工艺,还是技术规范,“中国标准”早已赶超“欧标”。正因如此,中国的工程师将新技术、新标准、新理念带到欧洲这块高速公路的发源地,“反哺”曾经教授我们技艺的老师。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培养了海外项目管理团队,也锻炼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更树立了“诚信、责任、实干”的良好企业形象。

近期,塞尔维亚周边国家和企业纷纷向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合作公司发出合作邀请及意向。这为以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合作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进一步展示实力和能力的广阔平台。山东高速集团国际合作公司将牢牢把握机遇,积极推动中国技术、中国产品“走出去”,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李扬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