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鲠在喉成就“田埂诗人”
大众日报记者 逄春阶
2023-09-13 15:55: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人家本人不觉得是诗,可偏偏媒体人说就是诗,有出版社给出书,有电视台给做纪录片,还有自媒体从她身上赚流量。她也就成了被贴上标签的诗人——“田埂诗人”,她叫韩仕梅,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薛岗村的村民。9月初,韩仕梅在北京举行诗集《海浪将我拥起》签售会,出版社编辑提醒她要练习签名。韩仕梅对照着从网上搜到的艺术字签名,一笔一画地描,“写了一千遍了,还是不满意”。
网红走红有炒作的成分,一定是某些信息触动了网民的哪一根神经。就韩仕梅来说,她的农妇身份,在一般人眼里是跟诗不沾边的。巨大的身份落差,就有了炒作空间。网民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感到好奇,于是引发围观,持续围观,继而走红于网络。
还有她独特的经历,特别是不幸的婚姻,引起了大家的同情。2021年11月25日,“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这一天,联合国妇女署请韩仕梅作为代表进行了一次主题演讲。韩仕梅说,自己的人生毁于封建迷信和包办婚姻,但诗歌是痛苦生活中的一剂良药,为她的思想插上了翅膀,开辟出了另一个美好纯粹的世界。移情于诗,则减少了痛苦。
我看到韩仕梅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她特意对着镜子梳了梳头发。韩仕梅记得很清楚,2021年12月30日,她剃了生平最短的头发。“因为很痛苦,所以很难忘掉那个日子。”那段时间,丈夫怕韩仕梅跑了,韩仕梅一气之下决定剃短发。于是,干理发师的丈夫在家里拿推子给韩仕梅剃了头发。看到那头扎眼的短发,韩仕梅哭了好几场。无法抗拒的现实,无法沟通的烦恼,无法排解的郁结,终于在某个节点爆发了。愤怒出诗人,痛苦出诗人,是不得不说的压抑之后的发泄,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如她的《无题1号》:“和树生活在一起/不知有多苦/和墙生活在一起/不知有多痛/没人能体会我一生的心情/欲哭无泪/欲言无词"这让我想起,三十年前,我的老师、诗人孔德平先生编辑过一个农民诗人马国友的诗,初稿很长,有几十行,但最后两句是:“苍天有泪/岂能无眼”。
我喜欢读诗,身边也有不少写诗的朋友,总感觉有些诗太像诗,像得无懈可击,但又不像让我眼前一亮的诗,不过是分行的句子,读过也就过去了,似曾相识,里面感受不到情感的流淌,感受不到生命的气息。恰如陆机的《文赋》所批评的,有些诗“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氾;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大意是,如同祭祀时煮肉的老汤,纯是够纯但缺乏美味,又像在庙堂演奏琴瑟,虽然古朴而音调单一,有唱有叹固然很雅,但又缺少艺术魅力。无病呻吟,无论呻吟到什么程度,也是隔一层。丰子恺有言:“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弦外余音,绵延不绝,那是好诗的境界。
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农村妇女能理直气壮地喊出自己的声音,吐出自己的痛苦和欢乐的感受,实在不容易。我为她点赞,为她祝福。叫我说,新书发布会的组织者让她练习签名大可不必,那是在难为她,她写什么样就什么样,写什么样都是独一无二的,真实的,而不是修饰的。如果刻意,那就失去了质朴,有了“装”的成分。
“我已不再沉睡,海浪将我拥起。”这是韩仕梅诗集里的句子。这是她的觉醒状态,也是最美的姿态。换一副眼光,捍卫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充分尊重自己内心的自由,为滴泪的灵魂寻一方净土。她活出了自己。
责任编辑: 杜文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