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微历史|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报国无门时的感慨悲叹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3-07-14 07:22: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名诗,全诗字词寻常,读罢却有一股穿透时空的空旷孤独之感扑面而来,余音袅袅,令人叹赏。
首句写诗人在幽州台上所见,四顾茫茫,杳无人迹。既写眼前实景,又俯仰古今,写时光流逝中的物是人非。
后两句紧承上文,触景生情,以天地悠悠无尽,对照人世沧桑变迁,进而感慨伤怀、孤独泪下。
需要指出,与很多人“为赋新诗强说愁”不同,诗人在幽州台上是真情流露。与之相映照的还有诗人同时期的诗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它们都是陈子昂跟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时的作品。
据唐代诗人、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藏用在《陈子昂别传》记载,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杰出过人,形貌不凡。陈子昂家世为豪族,他的父亲陈元敬曾经为救乡民,一次就免费发放了上万钟粟米。从小家境优渥的陈子昂不免沾染了花花公子的习气,年轻时的陈子昂行侠仗义恣逞使气,十七八岁时还没读书。一次,他跟着几个赌徒到当地的学校闲逛,忽然有所感悟,慷慨激昂地树立志向。回家后,他谢绝门客,来到梓州东南的金华山道观埋头读书。短短数年,经史百家无不阅览,而且写作水平突发猛进,所写文章有司马相的风骨。初次作诗,牛刀小试,幽州人王适读后惊叹说:“这人一定会成为一代文宗”。
21岁那年,陈子昂来到唐都长安,凭借对策高中进士。其后,他向朝廷上书,受到皇后武则天召见。陈子昂虽先天条件不足,状貌丑陋短小,但学识渊博口才很好,武后认为他才干出众,就任命他为麟台正字,委任状说:“山川献上英俊才士,文才可称光芒四射。”后来,陈子昂多次升迁,官至拾遗一职。
公元696年,大唐属国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带兵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自己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出身亲贵,但不懂军事,且为人轻率,少谋略,结果次年造成前部先锋部队全军覆没,军心大挫。此时的陈子昂虽体弱多病,但感激忠义,毅然请求自己带领上万士兵作前驱进攻敌军,被武攸宜一口回绝。随后,陈子昂又再次进言,武攸宜不但不听,还把他降为军曹。
陈子昂知道自己多说无益,于是钳口不言,只做好掌书记一职。这天,心情苦闷的陈子昂走出军营,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想到这里曾经发生的战国年间燕昭王信任礼遇大将军乐毅的陈年往事,不禁感慨伤怀,于是赋诗数首,其中就有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了广泛共鸣,“时人莫不知也”。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卷更是极力称赞此诗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公元698年,陈子昂战场归来,因父亲老迈而辞官回乡,天子优待他,特命让他保留官职和“工资”回家。
回到老家后,陈子昂在西山建造了几十间茅屋,靠种树采药作为供养。其间,他因怨恨国史杂乱,想动手撰写《后史记》,但仅仅罗列了提纲,父亲就因病去世,只得作罢。
陈子昂是大孝子,父亲去世后他悲痛号哭,骨瘦如柴。不想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当地的县令段简贪婪残暴狠毒,附会法律构陷陈子昂,陈子昂不得已,拿出贰拾万缗钱,但段简仍不满足,多次用车拉着身体羸弱的陈子昂受审,陈子昂原本体弱多病,最后含恨死在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陈子昂虽然短寿,但影响深远。唐朝文学家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唐有天下几二百载,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陈子昂提倡“风雅”之音,使唐诗的创作风格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奠定了唐诗的壮阔景象。同时,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陈子昂以鲜明且彻底的态度提出了诗文革新,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责任编辑: 武宗义 签审: 单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