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故事(11)历史的教训,惯子如杀子之众叛亲离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1-07-23 06:39:4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最近几年,“熊孩子”一词经常“上头条”。这其中既有“打是疼、骂是爱”的矫情和戏谑,也有很大成分的愤怒与无奈。

古往今来,说书唱戏以及正史野史中,关于孩子教育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经验和教训也连篇累牍,但“熊孩子”们依然前仆后继,担负着教育使命的家长和老师们依然任重道远。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些基本的规则是不会改变的,比如“惯子如杀子”,比如“娇养生狠子”,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左传•隐公三年传》:话说公元前720年,卫庄公娶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为妻。庄姜是个貌若天仙、倾国倾城的大美人(出自一个有漂亮基因的家族),她有多么美呢?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硕人》里唱到: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然而或许天妒红颜,庄姜始终未能生育,不得已过继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卫桓公。再后来,庄公的爱妾又生了一个儿子——州吁。大概是老来得子,卫庄公对州吁非常宠爱和娇惯。州吁则从小就喜爱舞枪弄棒,调皮捣蛋,庄姜十分厌恶。大臣石碏也规劝庄公说:“老臣听说,一个人如果爱惜孩子,就应该教给他正当的道理,别让他走邪路。骄横奢侈、荒淫无度,是走邪路的重要原因。而有这些恶习,是因为宠爱和赏赐太过。州吁这孩子是庶出,地位不高,但你却这么宠着,过两年如果不能做国君,说不定就会造反。”老石碏说得言辞恳切,口干舌燥,卫庄公频频点头,“装”出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但压根就没往心里去。

更悲催的是,石碏这么一个明白人,这么一个德高望重的股肱大臣,却偏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石厚。石厚和州吁臭味相投,时常并车出猎,骚扰民居,成为公害。石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屡次责打批评石厚别和州吁瞎掺和,无奈儿大不由爹,石厚就是不听。

石碏见儿子如此不争气,州吁又如此无法无天,而庄公无意管束,深知卫国灾祸不远。于是等到庄公去世,桓公继位后,石碏见卫桓公生性懦弱,知道他将无所作为,便借口年纪大了,辞官回家。而他所担心的事情,不久之后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要犯”之一就有他的儿子石厚。

所谓姜是老的辣。正像石碏担心的那样,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春,卫公子州吁作乱,杀害了哥哥卫桓公,登上了国君宝座。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左传》一笔带过,“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好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记载较为详细:周平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34年),卫桓公被立为国君。第二年,因为弟弟州吁恶习不改,桓公“绌之”,州吁逃走。俗话说臭味相投,在外逃亡的日子,州吁和同样失意跑路的郑国“野心家”共叔段结成了盟友。

公元前719年,州吁笼络了部分卫国的逃亡者发动袭击,杀死了哥哥桓公,窃取了君位。

根据《东周列国志》的说法,当时周平王讣闻传来,周桓王新立,卫桓公要去周都吊贺,这给了州吁和石厚可乘之机。次日,州吁在西门设宴,声称为桓公饯行,觥筹交错之间,州吁趁桓公不备,突然行刺,代兄自立。

桓公好端端地突然去世,国人议论纷纷。为了尽快树立威信,同时为了给自己的难兄难弟共叔段出头,州吁以负责战争费用等为诱饵,联合宋、陈、蔡三国出兵讨伐郑国。四国联军围困了郑国都城的东门,但仅仅五天后,各自退兵了事。

所谓德不配位,必有余殃。杀兄自立的州吁本来其政权的合法性就存在问题,又加上喜欢打打杀杀,在卫国很不得人心。对于他可能的下场,《左传》里有一段精彩对话。

鲁隐公问众仲:“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听说国君要用仁德来团结民众,没有听说用战乱团结民众的。那个州吁滥用武力并生性残忍,不得人心,一定会众叛亲离。他亲手点燃的战火,早晚会烧到他自己。”

翻阅中国古籍,类似的论述比比皆是,其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当属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正如众仲所言,弑兄自立、众叛亲离的州吁最后横死,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

国学经典欣赏:

公问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左传•隐公四年传》

责任编辑: 武宗义     签审: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