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婧”观深变⒄|不同的视角,相同的深圳

大众日报记者 宋弢

2020-12-23 18:49:3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深圳为什么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而如何能够化不利为有利,化危机为时机,则令人感到一种“转化”后的神奇。到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学习时,专家对于深圳奇迹背后的“密码”,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

一、空间狭小,成就了集约化发展。“深圳面积是上海的1/3,广州、重庆的1/4,天津、青岛的1/5,是北京的1/8,邻近的东莞也比深圳大不少,而惠州就比深圳大5倍。如此狭小的国土空间,却承载着2000万管理人口,压强效应下,深圳聚焦把一个点做透,坚持集约化发展,注重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没有走国内很多城市‘摊大饼’发展模式。”实际上,深圳建立之初就选择了走一条质量型、内涵式、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早在1986年深圳第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确定了富有影响力的带状组团结构,城市规划一直前瞻性地考虑人口、资源、空间和基础设施承载力,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2019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创造GDP13.5亿元,毫无悬念成为全国第一,是北京的6倍、广州的4倍、上海的2倍。可以说,深圳以中国地域最狭小的特大城市,创造了人类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

二、国企不够发达,民企勇立潮头。“深圳成立之初得益于没有多少国企,所以大力引进外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相对于北方城市大多国企发达、民企较弱,民营企业是深圳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中坚力量。深圳全市共有商事主体343万户,民营商事主体占比超过96%,民营企业197万户,创业密度全国第一;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40%的GDP、67%的税收、76%的就业;深圳73%的授权发明专利、80%以上的创新载体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的中国驰名商标、93%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以及96%的广东省名牌产品都来自民营企业。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深圳27家上榜。

三、靠近香港,就深度对标香港。起步时的深圳,靠近发达的香港无疑于被很多人看作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深圳从建立之初,在政策、制度等方面就一直对标香港,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先行先试、杀出一条血路。”深圳从创办经济特区之初,向香港借鉴了大量发展经验,引进了大量港资港企。到2018年深圳GDP超越香港,也超过了新加坡。不过,深圳的脚步并没能停止,站在新起点上,深圳正瞄准世界先进城市,衔接国际通行规则,实施全球标杆城市建设示范工程。

这三条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一是城市建设坚决不能搞遍地开花式开发,而是要坚持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实施控制性开发,聚焦重点区域攻坚突破,对各类功能区、工业园区进行有机整合,加大项目投资强度、产出率等指标考核。二是经济发展避免国进民退,不以行政命令式实施国企“混改”,更不能“为混而混”,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国企、民企在产业、资本、业务等方面协同发展。三是学深圳不是“复制粘贴”,不能妄自菲薄,觉得深圳什么都好、我们哪都有差距,虚心求教也实事求是,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深学深悟,研机析理、把握规律才能取得“真经”。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宋弢 整理)

责任编辑: 王菁华 李忠运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