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古城砖刻名”的责任与担当
大众日报记者 蔡明亮 王代路
2016-09-30 17:32:05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质量重于泰山,概莫古今中外。南京内城南门的墙垛上,明代留下来的砖头都刻有铭文,其中有一块灰砖上刻着这样三行文字:“招甲席俊翁甲首方朝张/窑匠卢立/造砖夫广福寺”。无独有偶,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也是这样。
在城墙的砖头上刻下自己的姓名,不是为了青史留名、千古流芳,而是在执行明王朝强制推行的“质量追溯制”。砖上铭刻的那些名字,其实就是一份对某处工程质量问题负责的责任人名单。
两汉以后,器物上印刻工匠姓名的做法已成为行业惯例。到了唐朝,法律对产品质量监管更加严厉。《唐律疏议·杂律》规定:“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这些规定,在此后的宋元明清时期得到沿袭和发展。
传承至今,这种管理制度即是“质量追溯制”,在山东,追求质量一直都是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企业该有的担当
对企业来说质量就是生命。几年前,我省太阳能行业中不少当时名声叫得响亮的品牌,就因在低成本扩张过程中失守质量底线而被淘汰。
借鉴“砖刻名”的做法,济宁宁润文正锻造有限公司在每个产品上都打上了编码,而每个编码可追溯到具体生产制造的班组和个人,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追踪到底。这不但对企业员工起到了威慑力,更是对企业形象的自我维护。
“企业发展要发扬工匠精神,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说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提到张瑞敏先生当年用大锤砸碎不合格冰箱的故事。30年来,没有过时。我们每个企业都要有这种精神。精心打磨,十年磨一剑,做细做精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产品,踏踏实实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在山东省品牌建设大会上,省长郭树清的讲话引起现场参会的1200多家企业代表的热烈反响。
质量是底线,某种程度上讲,更是对社会,甚至对人的良知。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丰怀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锅炉是特种设备,如果有一点质量问题,就意味着高达几层楼的锅炉轻则停产,严重者导致爆炸,“企业生存就在于质量,我们企业为此就应有相对应的担当”。
质量保证的主体始终是企业,更具体点说,是技术工人、产业工人。没有一流的工人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近年来,中国制造的困境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愿意投身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重拾中国工匠精神乃治本之策,这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共担当。
诚信,市场壮大的根基
一言九鼎,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对于企业来说,质量是生命,而诚信则是基础。
2015年6月16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青岛啤酒以1055.68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首个突破千亿价值的啤酒品牌,连续12年蝉联中国啤酒行业首位,也是唯一入选的世界级啤酒品牌。青岛啤酒远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新名片。用心酿造打造了青岛啤酒的百年诚信。
青岛啤酒相关负责人说:“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一个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根本。诚信资本,虽然无形但比金子更可贵。”
在快速发酵方法因其时间短、成本低而早已被啤酒企业广泛采用的今天,青岛啤酒坚持行业中唯一实行“超长低温发酵工艺”。尊重每一粒大麦、每一滴水、每一支酵母的自然生成法则。而这份为极致而精细,以雕琢求完美的“慢的坚持”,是“急速”互联网时代下的“匠人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控制体系,也得到了来自德国啤酒专家的高度认可。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都面临信用重建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确保质量诚信是每一个承担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企业应该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
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关乎企业自身的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而产品质量的高低亦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社会诚信,乃至价值观念。
追溯,政府监管的利器
兰陵县是中国蔬菜之乡,为确保境内蔬菜安全,该县全面建立了农药化肥身份认证制度。这项制度对所有进入境内销售的每瓶农药的独立包装上都贴上一个具有可溯源功能的的二维码标签,通过二维码,有关监督部门可对农药进行动态监管,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这项制度给兰陵蔬菜加上了安全防护屏。
实际上,利用追溯系统监管产品质量,确保源头生产质量已经成为我省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2004年起,质监等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自主研发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将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紧密关联起来,广泛应用于果蔬、禽肉、水产等食品行业及大型超市等。到目前,食品行业质量追溯越来越成熟,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济南、潍坊、东营、青岛等地的银座、家乐福和家乐家等大型超市及新疆等地超市,都已成功应用该系统,有力带动了山东乃至全国更多的食品企业实施食品追溯,促进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5年,省政府和农业部签署了《共建山东现代畜牧业示范省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提出,山东力争到2020年85%以上畜产品生产实现可追溯管理。记者还从有关部门获悉,我省将在2007年底,初步建成覆盖全省17市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形成以省市两级平台为主体,全省互联互通、协调运作的追溯管理网络。
省质监局局长张宁波介绍,作为一项现代化监管手段,追溯管理被列入质量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在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意见中提出,要加快以质量信用记录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征信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搭建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以物品编码系统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开展企业质量信用建设,实现银行、商务、税务、工商、质检、工业、农业、保险、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分级监管及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促进质量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培育质量信用服务市场,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
青岛市把质量作为城市发展的内涵,联合国家质检总局举办了第26届全国“质量月”启动仪式;东营市把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聊城市委市政府将“质效优先”作为全市工作的第一导向,将质量强市作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并依托聊城大学成立了我省第一所质量学院—聊城大学质量学院。
张宁波表示,我省将加快建立质量诚信体系、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完善质量信息披露机制,推进质量信用分类监管,抓紧实施质量“黑名单”制度。要始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对质量违法行为零容忍。特别是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牢固守住质量安全底线,绝不能手软。让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付出高昂的代价。
共治,质量强省的期盼
一场以质量为重要引擎的山东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战已经打响。记者了解到,“质量强省”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已写入全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也将标准、质量、品牌建设作为八项专项工程之一加强推进,质量工作也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了省市县三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机制、政府质量奖励机制、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各市县(区)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质量奖励工作也广泛开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质量强省、以质取胜,要一个声音地喊、步调一致地推、形成合力地抓,才能取得实效。”张宁波说,质量提升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企业存亡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职能部门看,应突破狭义部门定位、职能定位和质量、标准、安全、监管定式,从战略高度认识大质量、大标准、大安全、大市场的内涵和本质,积极探索建立广义的大部门、大质量、大标准、大安全体系,形成党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质量工作大格局,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管理缺位等问题。
他认为,还应尽快建立起能准确反映我省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统计制度,把产品质量合格率、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统计调查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产品质量、进出口商品质量、建筑工程质量、服务业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形成齐抓共管、无缝衔接的工作格局。同时,应改变质量提升过于依赖政府监管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各方主体共同关心质量、维护质量、发展质量的新模式。大力强化质量文化建设,大力开展质量教育,广泛普及质量知识,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融入山东人的血脉,培养新时期山东质量文化和质量态度,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文化氛围。积极推进质量信息公开,新闻媒体要及时发布社会关注的质量信息,主动发声、积极回应、解疑释惑,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理念。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惩罚性赔偿、公益诉讼等制度,鼓励、支持广大消费者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质量监督。
责任编辑: 齐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