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培育齐鲁工匠,企业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大众日报记者 李文明 王代路
2016-09-30 17:45:01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质量强省,质量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质量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改革开放后箩卜快了不洗泥的发展观仍然在有些企业和一些人那儿大有市场。比如,不按标准生产、粗制滥造的行为屡禁不止,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仍然在干偷工减料的勾当,有些企业为了暴利不惜在食品中掺杂非法甚至有毒的添加剂,等等。这些行为都说明,企业亟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政府和社会须厚植工匠精神传承、工匠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
企业,招得进还得留得住
善待一线人才,提高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已经成为企业培育工匠人才、提升企业质量的重要课题。
济宁某矿山机械公司老板向记者诉苦:企业现在最大的困扰是找不到好的一线工人。经常是今天招了一批工人,半年以后就走了一多半,最快的不到三天就走人。
在潍坊,一位机械制造企业的总经理告诉记者,为了应对企业难以拥有熟练技能工人,他们开始采购各类机器人。
“但机器人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因为它无法像人那样富有创造性。”这名老板说,企业要生产精品、质量上乘的产品,永远不能没有掌握了一流技术的工匠。
“企业要留得住并培养出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必须给工人一定的待遇,要为他们提供进阶的通道,还要让他们获得成就感。”省质监局质量处处长贾文平说,每一个人都有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作为企业必须重视这些需求,才能获得一线人员的对企业的忠诚和付出。
今年37岁的王安宝,是金猴集团的一名鞋匠,16岁那年初中毕业就金猴集团做了一名制鞋工。严格的训练和善于钻研、勤于学习的精神,把他锤炼成一名知名制鞋的工匠,曾获得全国制鞋工大赛冠军。
王安宝何以能够成为工匠级的制鞋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金猴集团给了他极高的待遇:2015年,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被奖励了一套价值90多万87平方米的海景房。像王安宝这样被奖房子的一线技工已达150多人。据悉,金猴集团计划用3年拿出300套住房培养并稳定300个高级技工。
有了这些能工巧匠,金猴集团的鞋业做得风生水起。
2008年7月,原总后某局召集多家鞋企到北京,要求半个月内设计4双皮鞋样品,以遴选国庆60年大阅兵的将军皮鞋。“金猴”3名省首席技师,4天就把7双样品送到北京,成为全国几家顶尖企业中唯一按时并超量完成“作业”的。受邀前来观礼的一位外国元首对金猴皮鞋情有独钟,特意派人到金猴为本国礼宾部队定制了220双女兵马靴。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金猴”再次被指定为阅兵鞋生产单位。他们的2.4万多双军靴再次穿在了被检阅的官兵的脚上。
2005年,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为日本一家发电企业订做一台高压发电锅炉。按照美国ASME标准检验制造质量,公司电焊工房迎出色地完成了该锅炉重要部件——锅炉膜式壁的焊接。这家日本企业看中了房迎高超的技术,以高新聘请房迎到他们企业工作,但房迎却婉言谢绝。
房迎告诉记者,日本企业的条件的确很诱人,但自己还是认为在济南锅炉集团更有发展前途。企业为他成立了首席技师工作站,负责带领十几名技术工人进行各类技术攻关。工作站做出成绩,自己还能晋升到更高的职位。这样的待遇是单纯的金钱换不来的。
政府,育好人才管好市场
“培育千千万万工匠人才,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省质监局局长张宁波表示,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好政府掌握的各种资源,激励、培育工匠人才,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我省于2012年提出并实施了“质量强省”战略。该战略从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加强质量基础建设等多方面推进我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推动我省各行各业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在企业层面,引领企业以工匠精神打造质量上乘、品质优秀的产品。通过开展山东省省长质量奖和各类名牌产品的评价活动,建立企业履责、承诺等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工作制度,倡导大中型企业率先设立“首席质量官”制度,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大力推广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六西格玛等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建立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和质量工程师聘任上岗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的主要参与者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实施主体;积极采用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机制,强化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
在省长质量奖申报评审条件中,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开展对职工的质量知识和技能培训,努力培育企业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我省还自上而下开展了首席技师的评选,让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脱颖而出。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和企业对工匠人才培育的积极性。
去年,质监部门与聊城市委市政府联合,依托聊城大学开办全省第一所质量学院,吸纳第一批42名质量专业本科生入学深造。今年,又依托聊城大学的优势教育资源,建立了我省首家质量教育培训基地,为政府宏观质量管理、企业质量水平提升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
有关人士指出,我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结构配置重学术轻技能,这导致了众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就业单位,而企业急需的高端技能人才却极度匮缺。在中国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时代,应当加快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让更多的教育资源放到职业教育上来,满足企业日益增加的技能人才需求。从长远看,政府须进一步健全我省工匠人才的培养、保护和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和保障,强化宣传和推广,形成传承、弘扬、发展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
“除了建立健全工匠人才培育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外,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生产和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人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是管出来的。”省质监局局长张宁波介绍,在1870年代,德国制造曾经是假货和仿冒横行的时代,以至于英国人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Made in Germany”。在发现问题之后,德国人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并建立了可靠高效的质量管理机构。这些措施使“德国制造”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声名鹊起。美国《商标保护法》规定,故意从事商品与服务制假售假活动,将被处以最高10年入狱的刑事处罚或最高每人200万美元与集体500万美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将制假售假者一直罚到破产。
面对我国出现的各类质量问题,我省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各类制度和机制。将建立以质量诚信体系、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完善质量信息披露机制,推进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尽快实施质量“黑名单”制度。始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对质量违法行为零容忍,特别是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牢固守住质量安全底线,绝不能手软,让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付出高昂的代价。
“通过这些举措倒逼企业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不走旁门左道、不动歪心眼,全力以赴搞好产品质量。”张宁波表示,为打造工匠精神,我省还将实施“万千百十”行动计划,全面开展“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社会,厚植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长期以来,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在职业选择上,不爱“灰领”“蓝领”,独爱“白领”“金领”;在精神追求上,人们追求一夜成名、瞬间暴富、快速成功的奇迹。这些倾向使得人心浮躁,难以静心恒心专心地钻研技术,磨炼高超的技艺。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转变观念成为关键环节。中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王晓峰认为,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劳动、尊重一线劳动者的社会风尚,必须彻底改变陈旧的权贵至上、劳动者卑贱的观念,同时要让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有发展的通道。
省质监局负责同志呼吁,各级各类媒体,都要大力开展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宣传,宣传一线劳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劳动者光荣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当代产业工人典型许振超,在全国人大任职以来,连续多年提交提交有关保障劳动者权利、待遇和职业技能开发的议案。他呼吁“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和培养工匠精神的环境和土壤,就很难培育出工匠精神,必须让全社会真正尊重劳动者!”
在深陷造假制劣危害和产品严重过剩滞销危机后,我省众多地区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
烟台市建立“培训、练兵、比武、晋级、表彰”五位一体的培育优秀技工的激励机制。对全市性大赛第一名授予“烟台市技术能手”称号、颁发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并根据选手比赛成绩晋升相应技能等级。对职工技术创新能手每人奖励1000元;对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获得者奖励1000元至5000元;对烟台市金牌职工每人奖励6000元。各级工会也制定相应政策,激发和调动职工学绝技、练绝技的积极性。
对劳动者的褒奖,有力调动了一线工人钻研技术、锻造匠心的热情,大批优秀技能人才层出不穷。烟台市2015年以来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的,高技能人才占到一半以上。
为引导企业重视质量,弘扬工匠精神,今年“质量月”期间,由质监部门联合37家质量强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发起,由东阿阿胶集团等300家企业向全省发出倡议,将每年“9月6日”设为我省“企业质量日”,以激励和引导广大企业大力弘扬“精益求精、执着专注、敬业守信、传承创新、担当奉献”的工匠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响应建设质量强市、质量强省、质量强国的号召,把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创新投入,采用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品质、树品牌、保安全,共同打造山东经济发展新优势!
张宁波表示,哺育工匠精神是一项多方参与、综合施治的社会工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厚植公平竞争的土壤;完善法制法规,避免“老实人吃亏”;改革职教体系,注重职业精神和实战演练;营造社会风气,崇尚劳动创造,尊重能工巧匠。
责任编辑: 齐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