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银花:由城镇到乡村的心灵之旅
大众日报记者 李子路
2016-09-23 10:37:56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2015年9月,音乐老师宋银花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来到了昌邑市围子教育办宋庄小学,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支教生涯。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到校后看到的种种仍让宋银花感觉有不小的落差,比如卫生状况,一到课间,灰头土脸的孩子们,就会在地上爬行、翻滚、打闹等等,这些在城里学校是见不到的。宋银花内心有一段时间的不平衡,但经过她自己短暂的调整之后,逐渐放平心态接受现实,从现实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宋银花告诉记者:“如果能用自己的微博之力能让一群学生、一个教师、一所学校有了点滴的改变,人生就更有意义和价值。”于是宋银花坚定信念,铺下身子,把这些思想逐渐融入实际行动中。一天、一周、一月、一年……
自我变化:由高冷到厚重
刚来到农村学校,城里学校多年工作的优越感,使宋银花总用俯视的眼光看待这里的一切,直到有一次下大雾的那一天,开着车迷路了,眼前一片茫然。
当宋银花好不容易转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学校后,第一个迎接她的是校长。校长说:“像这样的大雾,你可以等雾散后再出发,安全第一,你的课我已经为你安排好了。”宋银花回忆,她的心霎时温暖无比,觉得这就是一所农村学校的精神来源和它朴实的内涵本质。
不仅如此,宋银花还发现学生内心的纯洁,对老师的相信胜过了一切。看着这一双双清澈的眼眸,宋银花逐渐把姿态放低,用平视甚至仰视的目光看待这里的一切,摒弃了浮躁和高冷。
学生变化:由盲然到灵性
刚开始和孩子接触,孩子们的表现让宋银花有种对牛弹琴的挫败感。
由于多年来艺术教育的缺失,学生的目光里多了些呆滞,少了些灵动,对音乐的理解只限于唱一首简单的歌曲,节目排练显得异常艰难毫无艺术性可言,有时半天的训练都是徒劳无功。
宋银花没有抱怨,不与以前作比较,只与现在争朝夕,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做起。宋银花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用不断的鼓励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宋银花说,“学生们逐渐和我有了沟通,有了默契,目光中有了灵性,行动中有了艺术,也逐渐爱上了音乐艺术”。
教师变化:由淡漠到争先
多年落后的管理模式,使宋庄小学的老师们习惯了对现实的妥协,一些负能量和安于现状的氛围影响着他们尤其是一批青年教师的上进心。
宋银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宋银花想到了两个办法。她先是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人生观引领他们。另外,宋银花用积极上进的行动感染他们,还用大姐姐的心态关心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心理疑难。
在宋银花的感召下,其他老师逐渐用信任的目光审视宋银花,并佩服她的行动。宋银花骄傲地说:“我领着他们走出学校,走出乡镇,走进县城,走入艺术教育的先列,举手投足间、眉眼相传间一股正能量从他们心中缓缓流出。”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们在艺术教育之外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整体素养和人生观念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学校变化:由死板到活跃
初到学校时,宋银花感受到学校的气氛缺乏小学应该具备的活力与轻松。宋银花发现,学校的课间操用的还是多年以前的广播体操,缺乏美感,学生做操也提不起兴趣,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间操变成了一种形式。
针对这种情况,宋银花借用近年比较流行的歌曲《小苹果》自编了一套健身操,并利用大课间的时间教会了他们,让学生们在舞蹈中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自身的协调能力。课间操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六一节,宋银花把全体老师,甚至学校领导都“赶”上了舞台,“逼”他们表演了走秀节目。随着老师们的上台,整个学校都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演完节目,老师们都告诉宋银花,她的到来使自己感受到了很多快乐和新鲜的体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宋银花用这两句诗来总结自己支教一年来的感受。“一年多的支教生活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升华了我的精神境界。这一年,我摒弃了一些观念,重新认识了农村,虽然疲劳常在,但心情却倍感轻松,心中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宋银花说。
责任编辑: 齐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