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新亮点新突破:启智育人待花开
大众日报记者 王原
2016-09-22 09:59:46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省安丘市的三胞胎姐妹朱子晓、朱子晴、朱子阳高考成绩全部超过本科线,在邻里间传为佳话。三姐妹全都填报了聊城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专业,其中朱子晓、朱子晴被聊城大学录取为免费师范生。9月4日,山东师范大学万名新生报到,其中包括首批493名免费师范生。这是我省省属高校首次招收免费师范生。免费上大学、毕业后带编带岗到乡村学校当老师,这还是极具吸引力的。
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近年,山东密集出台实施关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创新举措,社会欢迎、群众受益,很多探索也给教育改革提供了样本价值。
给高校办学更多自主空间,给不同资质学生更多选项
季连清来自菏泽农村,是山东师范大学首批493名免费师范生中的一员,“前几年国内8所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但门槛高,今年省属高校也开始招收。父亲干了一辈子农村教师,他也支持我读免费师范生。”季连清说,“再说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也不想让父母再为我上大学的学费操心。”
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专多能的农村教师,经教育部同意,2016年我省在9所省属高校启动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涉及11个专业。2016年至2018年,按照3000、3000、4000人分年度安排招生计划,共培养1万人。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分年度拨付。
当然,对季连清来说,因为毕业后要到农村教书不少于6年,他未来要考虑的,还有居住、婚姻甚至孩子教育等一系列问题。9月2日,省教育厅举行教师队伍建设通气会,副厅长张志勇透露,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带编带岗到乡村学校,并对所有乡村教师安排“两房”:在教学地有周转房,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在城里为乡村教师提供优惠购房政策,有学区房,一步到位解决乡村教师孩子的教育问题,“这项工作已启动,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
从实施效果看,省属高校免费师范生政策效应超出预期。省教育厅公开数据显示,今年省内免费师范生投档20354人,文科7622人,理科12732人,报录比为7:1;理科最高分646分,文科最高分599分,分别高出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109分、69分。
早在2015年,山东省制定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今年2月,教育部批准山东从2017年开始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作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一项探索,今年我省还拿出9所高校进行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山东师范大学招办主任赵湘轶介绍,该校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110名师范类专业新生中,有22人高考成绩介于一本和二本线之间,“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被录取,这打破了用一把尺子选才的局限”。
围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山东高等教育的系列改革正逐步推开。在高校建立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今年5月,教育部在山东举办德育教育一体化新闻发布会,对我省先期开展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这也是教育部首次在地方举行新闻发布会。我省在省属高校全面实行用人编制备案制,实行“6个自主”,即由高校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确定人员编制控制总量,自主拟定教学、科研、教辅机构和岗位设置方案,自主安排、执行用人计划,自主公开招聘各类人才,自主组织职称评聘、按岗聘用,在绩效工资总额内自主决定收入分配,2016年选择5所省属本科高校先行试点,积累经验……
“现代学徒制”让他收获自信,开启人生出彩另一种可能
“当不了白领就干蓝领。”来自德州的薛庆杰在父母的劝说下,2015年报考了济南职业学院的数控机床机械安装与调试专业。“能不能学出来,其实开始我自己心里也打鼓。”小薛告诉记者。
薛庆杰进的这个班,是济南职业学院从2012年开始试点,为济南二机床集团量身打造的技工班,即社会上讲的“订单班”。这个试点班是五年一贯制高职班,前三年是中职教育,个人免交学费,由国家负担,后两年学费由个人负担。2015年8月,教育部确定了165家单位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济南职业学院、济南二机床集团双双入选,而济南二机床集团成为山东唯一一家入选企业,双方致力培养高端数控装调技能人才,2015年首届招生59人,小薛入围。
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济二”人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成为用户心中的“世界三大冲压设备制造商之一”,冲压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领域。近年,美国、日本开展的现代学徒制都由企业牵头。
“现代学徒制,就是学校和企业参与准员工培养的全过程。它既有现代职业教育的衣钵,又有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影子,其核心是招生招工一体化、实施双导师制、实行‘双主体’育人,这也解决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及实训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春光表示。
入学一年半以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薛庆杰进入济南二机床集团实习,经过行拜师礼、敬茶,济南二机床集团压力机及自动化公司滑块作业部三班班长王勇成了小薛的师傅。让小薛意外又兴奋的是,他遇到的是一位“很厉害”的师傅。
“我师傅是真正的‘大国工匠’,在‘济二’干了20多年,滑块作业真的是一‘丝’不苟。” 薛庆杰说,冲压设备滑块的组装,对精度要求特别高,要精准到“丝”。10丝相当于1毫米,而滑块的组装,误差不能超过5丝。王勇可以做到丝毫不差。
五年一贯制高职班、“现代学徒制”让薛庆杰收获了自信,开启了他人生出彩的另一种可能。
从2013年起,山东率先在省级层面形成现代职教体系,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3+4”试点中职学校30所,专业点36个,年度培养规模1685人;“3+2”试点高职院校51所,专业点111个,年度培养规模6080人。“3+2”高职本科分段贯通培养模式自2013年试点以来,获得社会高度认可,招生分数线直逼二本线。
为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山东省财政安排支持62个试点项目,每个项目支持专项资金25万元,共1500万元,分两个年度拨付给各试点院校;合作企业153家,合作企业每接受1名学徒并经考核达到学徒培养标准,按5000元标准补助企业,其中3000元用于带学徒的师傅的奖励,2000元用于补偿企业的水电、耗材等。目前,已试点培养学徒4860名。
记者了解到,我省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9%、46.8%、45.3%,“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和企业确定的项目学徒人数一、二、三产业分别占3.5%、49.6%、46.9%,试点项目培养人数比例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印证“现代学徒制”适宜大多数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职业院校大多数专业。
同时,我省还梳理出台9项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校企合作办学自主权。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和投保经费统一纳入公用经费补助范围,将校企合作办学专业收费标准浮动幅度由不超过20%提高到30%。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9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118个,支持职业院校与浪潮、联想、微软、惠普、西门子、甲骨文等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深度合作。
“职级制”让校长松绑,“县管校聘”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9月12日午餐时间,青岛十五中校长孙睿,如约出现在放着“午餐有约”牌子的学生餐桌前。几名高二年级学生端着餐盘过来坐下,“校长,我们操场的篮球架有一个损坏了还没修……”一名高个男生给校长抛过来一个问题。还未动筷子的孙睿马上打电话,安排后勤部门人员调查处理。另外几名学生也就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校长聊了起来。
青岛十五中的“午餐有约”活动,2014年开始实行。每周孙睿都会和其他5名校级干部到“午餐有约”桌上,和学生交流。“如此亲近学生的方式,在2013年9月份学校实行职级制改革、取消行政级别前,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接到的去开会的文件少了很多,教育局严格执行规定,要校长去开的会,必须经局长严格审查。”如今,孙睿有了更多的时间深入教学一线。
校长摘掉科级、处级“官帽”,取而代之的是特级、高级、中级、初级4级10档的“校长职级制”。从2013年起,青岛市开始试点取消中小学校干部的行政级别,建立以职级为核心的校长管理制度。首批36所局属学校的48名校长摘“官帽”,共评出高级校长32名、中级校长13名、初级校长3名。新任干部不再套用行政级别,新设立的中小学也不再确定机构规格。2014年,改革在青岛全市推开。2016年起,山东在潍坊、青岛等7个设区市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17市全面铺开。
试点校长职级制改革后,青岛先后制定了18个文件、20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校长职级制的配套制度。如今,在副校长提名、中层干部聘任、教师聘任等方面,校长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学校在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方面的评价权,在绩效工资、优秀教师激励等方面的分配权,在内部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权都扩大了。青岛十五中的选课走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除了国家课程,十五中还开设了47门学校课程。开设哪些课程,都是学生投票选出来的,大大激发了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兴趣,办学有了更大的活力。
潍坊市是全省最早开展职级制试点市,全市1183名中小学校长均已纳入职级制管理,被授予全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特别奖。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徐友礼认为,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目的在于扩大校长依法办学自主权,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充分调动校长、一线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但校长自主权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担子轻了,“权力和责任是成正比的。越是放权,校长越要高标准严要求”。
2014年,山东在省级层面率先启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其中,全省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突破了体制瓶颈,打破了传统用人“终身制”,增强了教师的忧患意识,促进了教师的合理流动。2015年4月,教育部公示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名单,我省潍坊、青岛两市在列。
“我们将新补充的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校教师和参与跨校竞聘的教师,全部纳入新成立的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诸城市教育局局长李熙良告诉记者,“2017年之前,我们要将全市所有教师纳入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管理,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真正实现‘县管校聘’。”
2015年4月,诸城市政府研究决定,连续6年每年招聘补充新教师500名左右,以缓解教师短缺、年龄老化等问题。但是,由于编制数量的限制,编制内教师只能补充总数的一半左右,另一半缺口只能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聘用制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诸城市加快推进“县管校聘”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按岗聘人、教师有序流动”的教师队伍管理新体制,并专门成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诸城市教育人才交流中心”,同时在教育局成立“教育人才服务中心”。教育人才交流中心负责聘用制教师的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档案管理、各类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纳等工作,教育人才服务中心负责聘用制教师的交流轮岗等工作,免除了这些教师的后顾之忧。
“今年3月底前,所有学校已将之前一个学期1565万元绩效工资全部发放到教师手中,真正实现了干多干少不一样和多劳多得,激发了教师活力和积极性。”李熙良说。
责任编辑: 齐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