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丨赖声川:以戏剧为媒,请君入梦

大众日报记者 田可新 朱子钰

2023-11-17 07:27: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十月,第十届乌镇戏剧节在浙江桐乡乌镇举行。进入第十年,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大IP,无数戏剧爱好者、生活梦想家在节日期间汇聚在这江南水乡,看先锋戏剧、观青年竞演、听小镇对话、逛戏剧集市,收获艺术养分和生活快乐。

更有很多人为赖声川而来。他是乌镇戏剧节的艺术总监、发起人之一,也是著名舞台剧编剧、导演,其独特的赖氏戏剧和电影享誉国际,2007年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他的《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都成为舞台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演出长盛不衰。十年来,在一众文艺中青年心中,膜拜这位戏剧“大神”,正是参加乌镇戏剧节的重要目的之一。

“生活实在很辛苦,每天都要为一些很务实的事情挣扎、奋斗。如果能够来乌镇戏剧节,不论是青赛戏剧人还是大师们,我们都可以在乌镇的大街上跟他们擦肩而过,那是一种很梦幻的感觉。”赖声川谈到乌镇戏剧节十年来的感悟时说,“乌镇戏剧节太特别了,我被观众带来的期待、能量感动了。戏剧很伟大!”

郭延冰 摄

戏剧节开了扇窗

首届乌镇戏剧节在2013年启幕。早在2010年夏天,乌镇西栅的似水年华红酒坊,陈向宏、黄磊、赖声川等就聚在一起,讨论筹备首届乌镇戏剧节。

赖声川至今对彼时的乌镇印象深刻。“那时我第一次踏入这里,整个乌镇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戏台。他们问我能不能在这儿办个戏剧节,我第一反应——当然可以!从一个看似难以实现的想法,到后来第一届乌镇戏剧节真的开幕,又真的演出了,太神奇、太不可思议。第一届我们办的时候,连第二届都不太敢想。”他笑着说。

脑海里的雏形照进了现实,活动起步就反响强烈,极大地促动这些发起人赶快努力办第二届、第三届……“怎么样都想不到第十届这么快就来了!乌镇可以让一些梦幻的事情发生,乌镇戏剧节的存在也给了太多人鼓励。这些年,眼见着乌镇戏剧节慢慢长大,十岁的它完全可以站起来,而且是在世界上站起来。我们一边感到骄傲,一边也在呵护它。这‘孩子’还很脆弱,还需要大家的关照、关心和帮助。我们慢慢来,看它长到十岁,已是好不容易。”赖声川说。

对于乌镇戏剧节,发起人最先的想法是搞青年竞演。这也始终是历届活动的核心内容。如今,第十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报名注册人数1098名,共收到报名作品573份。而10年来,全国共有近万人报名,从蚌湾剧场走出了近600位优秀青年戏剧创作者,创作了百余部原创戏剧作品,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我们从第一届就设定四个板块作为乌镇戏剧节基石,特邀剧目、青赛(青年竞演)、对谈、嘉年华,四个同样重要。乌镇戏剧节成长起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坚持这个理念。我们不是只偏重邀请的节目,从一开始大家就有个强烈愿望:乌镇不只是要看大师的戏,还要培养未来的大师。”赖声川说。

十年间,乌镇戏剧节不断走向国际。时至今日,11天的戏剧狂欢中,来自全球11个国家及地区的28部作品、共计87场演出在乌镇12个剧场和观众见面,有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印度、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巴西、日本、英国等国家的14部前沿作品,实现了大师名团与当代先锋的碰撞交融。

今年的开幕大戏是被誉为“世界实验戏剧领军人物”的美国戏剧大师罗伯特·威尔逊携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带来的《H-100秒到午夜》,有来自法国国宝级戏剧大师、欧洲当代剧坛最受瞩目的法国导演乔埃尔·波默拉和他的路易·雾霭剧团的《童话传奇》,还有希腊著名导演、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发起人和奠基者西奥多罗斯·特佐普洛斯的作品《等待戈多》……

“我们希望把最好的作品带到乌镇来。换句话说,你不用出国,就能在乌镇看今年世界上最该看的作品。”赖声川告诉记者,罗伯特·威尔逊上台的那刻,他很感动。“他讲的都是我们戏剧人心里的话——不管你是谁、背景是什么、信仰是什么,剧场、艺术可以让我们结合在一起。这点很伟大,所以他能创作出那么有深度的作品。我认识威尔逊很多年,他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在思考,对创作好像应该要求多一点,做到他的那种精致、干净的程度。”

赖声川接着回忆:“头几届的艺术总监是我,邀请大院团来,就会跟人家讲:乌镇、中国,你来就是了!其实说这话,自己底气也不足,因为还没做出来,只是心中有这个梦。第一届都是靠自己一些人脉、求人家、说好话——来吧!来了就会开心。”当然,事实确实如此。2019年,西奥多罗斯·特佐普洛斯带来作品《特洛伊的女人》在水剧场上演,他亲自写信给赖声川推荐,说自己创作了一个《等待戈多》,非常有意义。后来,赖声川将这部戏推荐给孟京辉后,这部新版本的《等待戈多》来到了今年的乌镇戏剧节。

还有一件事让赖声川印象深刻。第一届乌镇戏剧节荣誉主席鲁斯丁先生第一次到中国后,发现乌镇干净漂亮,很多人会说英文,还发觉看8个小时时长的话剧《如梦之梦》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在美国,看戏剧的基本是老年人,他不由感慨,中国真的伟大,美国有很多地方要向中国学习!赖声川认为,办乌镇戏剧节就是这个目的:“我们要开扇窗,让世界看到中国,也让中国看到世界。下一步还要吸引国外的观众,如果走在乌镇街上,一半是外国人的话,这个活动就是真正的国际盛会了。”

(郭延冰 摄)

量身定制《长巷》

对于乌镇戏剧节,赖声川更像是一名“造梦者”——他持续创作,以戏剧为媒,请君入梦。在第二届乌镇戏剧节上,赖声川、黄磊、陈明昊共同创作的那出“神秘演出”,至今为人称道。他们以乌镇古宅为环境剧场,创作戏剧《梦游》,剧中以昆曲为引,以古代女与两位不同时空作家的邂逅为线,以中式园林的回环曲折、人景合一的动线设计为轴,引领观者游走于梦境、戏剧、现实的边界。

今年,赖声川带来了《长巷》,是他为乌镇戏剧节“量身定制”。演出场所位于乌镇西栅的洪昌弄和沈家戏园。《长巷》里,一老一少两位主演构成人一生的两个阶段,以大量幽默又充满哲思的对白编织出一篇不可复制的关于时间、生命的诗章。

许多戏剧迷追《长巷》,能买到票全凭运气。有太多人看完后,大为震撼,久久回味:

“或许我们长巷见?时间、生命是什么?世界上只有自己存在,还是万物皆有联结。人生的主角不是你,而是人生。所以,都还在。即便是到了巷底,还都在。”

“观众在长巷内参与戏剧的部分,有种游走在时间长河的微妙感觉。一场年老的自己和年轻的自己的对话,一场关乎生命真谛的对话。不论是满世界流浪的人,还是原地流浪的人,似乎最终都败给了时间。人生是一出戏,你不用找黄牛就能免费入场,不论你愿不愿意。或许有的时候,个体不重要,时间也不重要……”

“充满哲学气息的辩论、生活化的对白、诗化的呈现,赖导的智慧加上与乌镇一砖一瓦和谐融合的主题,只有他能够如此广阔,又如此细腻,扣人心弦。看完之后走出长巷,和刚进场娱乐的气氛不同,心境不同,风景也不同了。只能感慨,人活一辈子就是无尽探索,无尽追寻。赖导在70岁时,用简单、平实的语言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出路,虽然没有告诉我们幸福的答案,但什么都告诉我们了。而我自己的人生,还是如同剧中所言,亲自去看,才会知道。谢谢赖声川老师,谢谢上剧场的团队带来的这份礼物,真好……”

赖声川解释说,他的作品其实少与梦有关,《如梦之梦》是,但《长巷》也算。它是有一种梦幻感觉在的。黄磊曾鼓励他,既然要在乌镇,在这个熟悉的巷子里面做这个戏,就应该更打开自己,应该伴随年龄的增长更多分享一些人生。这就形成了《长巷》的创作动机。

“我不是一个自传式的作者,并不擅长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放到戏里面说。我几乎从来不写自己,是比较含蓄的,我想让观众自己去寻找这个结论。”赖声川坦言,在《长巷》里面,在一个梦境的状态中,他比较勇于发表一些意见。这些是30岁的他不会写也不敢写的,所以这一切就是一种缘分。

这个长巷长81.5米,最宽1.8米,在建筑上非常特别。沈家大院是五进的大院,其中的历史、风俗更深深吸引了他。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它。“我的作品不是个旅游作品,不是在谈这个地方,是借这个时空来做一个戏。所以,《长巷》其实是在比喻人生。长巷长81.5米,中国女人的平均寿命值81.5岁,很巧。这个象征意义是跑不掉的。”赖声川解释。

“我们现在是和手机抢观众。”赖声川进一步说,“手机发展迅速,从没有人有手机,到现在大家只有手机。很多人的人生,就这样满足了。手机屏越宽,我们生活越窄,这很可怕。每个人都在寻求那10秒钟的嗨,或者30秒钟的嗨。而我的戏是8个小时或者5个小时啊!《长巷》时长90分钟。怎么从30秒的渴望到90分钟的渴望?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我们要让观众把手机放下来,还是有点困难。我始终觉得,戏剧观众绝对愿意进来静静地坐坐。只要他有过这个体验,他会无比珍惜。”他自信地说。

(王开 摄)

打造文化创意生态

经验、习性、动机,被赖声川视为“创意三毒”,如果不是在很好的状态下运行,它们会成为阻挡创意的屏障。其中最不容易注意、但最重要的就是动机。

在戏剧节期间,赖声川忙着接受一场场采访,大家提问最多的是有关戏剧的命运,包括它的过去与未来。乌镇戏剧节的成功让人们意识到,戏剧不仅涵盖艺术与创作,它的视角是宽阔的,已经成为各地重要的文旅推手。

“我一直反对一个名词叫文化创意产业。这种表述把文化创意当作一个产品,要将它变得产品化,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采访现场,赖声川直言不讳。早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他就发现,各国都在努力开发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新兴产业。但长期以来,文化创意正是被忽略,甚至被打压的。创意不过是资本市场另一项可剥削的原料而已。一个难解的循环就此形成:在缺乏创意的环境之下,如何创造创意?

毋庸置疑,乌镇戏剧节的实践给出了答案,赖声川抛出了一个新的表述。“我想用的词叫文化创意生态,这个生态我们要努力做出来。乌镇就是一个生态,只要文化创意到位了,就会有无限可能。”回到创办乌镇戏剧节的初衷,赖声川说,当初大家的想法就是把它办好,要有好戏给观众看。就像第一次来到乌镇,陈向宏问他,做戏剧节需要什么?他回答需要剧场,需要一个可以符合全世界最先进、最好剧院演出条件的剧场。陈向宏立刻点头。很快,乌镇大剧院拔地而起。有了空间,戏剧生态的氛围自然就具备了。

创意便是如此,虽然过程很重要,但没有一样比当初创作动机的影响力更大。所以赖声川坚持,如果不检视动机,创意的过程就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到最后自己被什么力量驱动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动机”就成了一种“毒”。

如今最稀缺的就是新的创意,从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始,赖声川就开始思考,怎样创造一个文化创意生态?那就是把青赛做出来。如今,从青赛出来的人已经成长起来,甚至已经开始渐渐走向大师之路,还能去更多的舞台演出。“戏剧行业很特别,是非常辛苦的一个行业。”赖声川将戏剧形容为手工艺,因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年轻人来说,赖声川坦言,更希望他们将重点放在创意上,不要去想太多的市场、商业化的问题。“一个社会需要商业剧场,但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有创意的戏剧生态,商业剧场不会真的发达。”

经历多年发展,乌镇文化创意生态已然壮大,赖声川依旧很慎重地去考虑乌镇戏剧节的未来,“它还有点像一个脆弱的生态,怎样去保护好,我们还是守着本分,乌镇有多大,有多大容量,我们就做多少事情。”

戏剧节遍地开花并非最终目的,乌镇戏剧节无法被复制。采访中,赖声川透露了一个新的计划,明年1月,他将会在江西会昌县,自己父亲的老家,进行一次“戏剧季实验”,这与乌镇戏剧节完全不同。从2015年他就开始带着作品过去,怎么让文化去影响一个小镇?赖声川自述他曾脑海中浮现过一种“肉麻”的想象——除了“去大城市打工赚钱回老家盖房结婚”这种单一的成长路径之外,文化能否给小镇的年轻人一些别的选择,剧场能不能给他们别的选择。有了构想后,赖声川一直在努力推进,很快,这项努力了多年的成果就将落地。(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朱子钰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