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作文写“栓Q”说起

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2022-09-29 09:19:0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一小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作文里写“栓Q”(英文短语“thank you”的网络衍生词汇,英文的本意是感谢。后衍生为表达自己无语,对某件事特别讨厌的情绪),并附有一段谜一样的歌词,相关视频登上热搜后,随即引发网友讨论。近年来,网络语言层出不穷,俨然成了一道文化风景。当然,这样的热议不会是最后一次。

最初网友们为了更加快捷地表达意思,根据自身语言风格和一些特有模板编译出这种新潮的语言。众人拾柴火焰高,网友的智慧使得网络语言的内容特别丰富,从文字、静态图片、动态图片,到中英文合用、活用符号等,因其简化度、混合度高,富有个性而自由的表达,经过短暂筛选、验证后,得以迅速传播。

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网络语言在传递过程中使用率会逐步降低,直至淡出网络空间,而新的网络语言在不断诞生。有不少网友对这些无厘头的网络语言提出质疑;也有人表示,在适当的场合使用网络热梗能活跃气氛,审时度势就好。

其实,网络语言的产生与演化离不开网民,它的产生和应用代表着人们某一时段的思想、价值观念。网络交流中,难免会催生出不同范围的语言,源头无法堵塞,不如好好疏导,尤其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超过2亿人,网络普及率高达95%,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青少年网民不可避免地卷入网络语言的潮起云涌中。

当青少年口中、笔端频频出现一些网络热词,这给尚未具备独立思辨能力的他们,带来新奇、愉悦的同时,难免不会被网络世界“牵着鼻子走”,无法区分网络热词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界限。例如,网络语言存在语法、表达形式等多种层面不规范的特点。有些网络语言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会采用发音相似的词语进行替换,有些甚至是利用异音异义的词语来替换原有词语。在网络语言中还有一些与常规思维相背离的现象,如“奇葩”一词,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含义为奇特珍贵而又美丽的花朵,在网络语言中却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这些网络语言,对青少年可能产生误导,不利于语言素养的形成,使他们的鉴赏、阅读、书写能力下降,影响整体学习效率,还会对传统文化表达、传承形成冲击。一些负能量网络语言的使用,还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消极心态,在网络上传递对社会、人生不满等消极情绪信息,从而对更多接收者产生心理影响,严重者可引发社会网络舆情。

针对网言网语的滥用,尚需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合力净化。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各种网络平台需要不断优化未成年防沉迷系统,筛查、清除各种不良网络语言,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家长、学校需对青少年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弘扬,让青少年正确认识、认可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与魅力。(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报道)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