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滕州文物工作创出了一条新“活”路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1-05-11 09:13: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最近,伴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发掘,考古在全国人民面前大“热”了一把。

三星堆文物发掘阵容严整,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外,北京大学等4所高校组建的专业团队共襄盛举,让人见识到了“兵团作战”般的大场面。

但热闹背后,大多数文物工作是一项“寂寞的事业”。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卫红感叹“十年一人”的困境:“凌家滩2008年至2018年的发掘工作,10年来基本上就我自己在干……”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境内的凌家滩遗址,并非上不得台面的“小角色”,而是距今约5300年、为学界公认的中华文明代表性遗存。

机构建设薄弱、专业人才缺乏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据资料,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省级文物事业单位共有编制1670个,加上国家级单位的编制人数,全国省级以上文物考古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有人数不足2100名。若以国土面积计算,每名考古人员至少需要承担4571.4平方公里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任务。

这在山东博物馆副馆长杨爱国,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王瑞霞那里得到了证实:山东的文物保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在全国属于比较好的,省一级,像山东博物馆,设编240个,人员充足;市一级也不错。但在基层,工作人员少就是带有共性的现象:大多数田野文物管理职能放在了博物馆。县级博物馆人员本来就少,不堪重负,结果是两方面都做不好。做不好使得文物工作的地位下降,又会带来人员低配,一些地方文物部门消失或成了挂牌机构。

缺人手人才,工作难以开展;发展落后,又更难配备新的人手人才,这似乎已经成为基层文物工作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问题常常在实践中找到答案。记者近日在滕州采访,惊奇于“风景这边独好”:首先博物馆建设走在全国县市最前头,滕州博物馆和汉画像石馆成功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王学仲艺术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墨砚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全国拥有一二级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县级市。二是人员有保障:2020年年底,滕州博物馆编制数由32个增加到44个,汉画像石馆编制数更由7个增加到26个。

滕州为什么能呢?原因众多:滕州经济发达,财力不错;历史悠久,是距今7500年的“北辛文化”发祥地,“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长期以来形成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但滕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张桑认为,最根本的,是文物事业创新发展思路,解决了文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

当前,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二为一,目的之一是解决文化和旅游的“分离”现象。文物工作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滕州正是让文博场馆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了一起,使文物“活”了起来。

滕州博物馆开展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活动,如布设“统史展”,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北辛文化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滕州历史,去年接待了60万游客。博物馆展览和旅游业合二为一,为当地带来了财源,使滕州为文物工作提供财力创造了条件。

如今,滕州的许多文博场馆都被纳入了旅游线路。作为墨子故里,开通了“百里孔子孟子墨子三圣人”“山东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景区+铁道游击队影视城”等旅游线路。墨子纪念馆、汉画像石馆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王学仲艺术馆成为2A级景区。今年又将“一塔六馆”区域按照4A级景区标准实施,争取年内创建成功。

滕州文物工作还成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第五批省保单位滕县麻风病医院旧址,“变身”为滕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滕州市城市历史变迁图片展馆,成为市民参观休闲健身的“弘道公园”。北辛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实施后,周围村民像城里人一样,家门口有了博物馆和公园……拉近了广大群众与文物保护的距离,文物工作也自然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思路决定出路。文物工作要做好,就要在经济社会大局中找位置。滕州把文物工作与文化、教育、旅游、生态、康养等统筹起来,创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径,让文物“活”起来,可以供许多地方借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通讯员 吕文兵 关遥遥 报道)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