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侃|为何众人皆爱雪?

大众日报记者 李岳岳

2020-01-07 21:01:39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不如,侃一会?

2020年的第一场雪,终于落在了齐鲁大地。

朋友圈的好友纷纷晒出了雪景小视频,配上了早就准备好的文案。进入冬天以来,大家不是在盼望下雪,就是在羡慕别的城市下雪,仿佛没有这场雪,就没有正式进入冬天一样。雪在人们心中,早就像年夜饭的水饺、大年初一的爆竹,成为了冬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喜爱雪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对雪也是爱得深切。从《诗经》中的“雨雪霏霏”,到《唐诗》里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晶莹剔透的雪花在诗词文章中纷飞了千百年。李白在大雪天喝得酩酊,写出了“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的宇宙浩气;刘禹锡把雪比作龙的鳞甲,“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将一片天地壮阔之景尽现眼前;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则把雪天小酌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些诗人把雪描写的“可爱极了”,黄升在《南乡子·冬夜》里写雪:“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查辛香写雪:“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还有我们熟知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等等,足以见得古人对雪的喜爱之情。

而今天人们爱雪的表达,就是一定要走上街头,或是堆雪人、打雪仗,或是在积雪上写下美好心愿,或是切身感受一下白雪皑皑,然后将这些美好永久定格,发一个唯美的朋友圈。无论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人们的幸福感都是满满的,对雪的喜爱也是发自内心的。那么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都如此喜爱雪呢?

雪是浪漫的化身

洁白纯净的雪,让人们联想到的第一个意象就是“浪漫”,这种浪漫在一些文人佳作中可见一斑。林清玄在《煮雪》中写道,“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遇到谈情说爱的时候,回家就要仔细酿造当时的气氛,先用情诗情词裁冰,把它切成细细的碎片,加上一点酒来煮,那么,煮出来的话便能使人微醉。倘若情浓,则不可以用炉火,要用烛火再加一杯咖啡,才不会醉得太厉害,还能维持一丝清醒。”余光中的《绝色》写道:“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的向我走来,月色和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这些笔墨让雪的意象浪漫到了“骨子里”,也正是因为这种文艺的表达满足了现代人对“浪漫”和“仪式感”的追求,让雪的意象更为升华了。试想在一片白雪皑皑、天地苍茫的场景中,面前是银装素裹的世界,身后是深深浅浅的脚印,再闹的人恐怕也会安静下来,享受这份大自然的馈赠。

雪承载了许多记忆

现代人爱雪,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雪承载了许多童年记忆。小时候,对北方来说,下雪是经常的事,每个北方孩子心底都有着一份美好的记忆:冲进雪地里,和小伙伴打雪仗、堆雪人,在结了冰的路面上打滑,躺在厚厚的积雪上,还有那篇朗朗上口的语文课文,“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在人们心中,雪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美景,而是美好记忆的载体。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下雪对北方来说也变得些许奢侈了。于是一到冬天,人们就开始盼望下雪,这也有些“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如今,人们对下雪的热切期盼仍然带有小时候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下雪天既是一堆人“相约找童年”的狂欢,也是三两人“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的写照。在凛冽的北风中,在萧瑟的冬日里,一场久违的雪,唤醒的不只是心情,还有可能是记忆。

雪带来的好处多多

要是追溯到最古老的时期,人们对雪的感情可能并没有这么复杂,喜欢雪完全是因为下雪带来的好处良多。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瑞雪兆丰年”。由于冬季的积雪比较松软,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因此盖在土壤上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即使外面的温度很低,“棉被”下的庄稼也不会被冻坏,同时还避免了虫害的发生。等到天气回暖,融化的雪水会留在土壤里,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正如俗语所言: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能不喜爱下雪天呢?

当然,司机师傅和环卫工人可能会对下雪天“深恶痛绝”,但大多数人还是在盼望着一场大雪的来临。尽管窗外未白,但仍心怀期待。愿今夜,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盼明晨,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岳岳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扬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