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⑰: “十强产业”看枣庄

大众日报记者 张环泽 孟令洋 贾馨儒 孟令洋 蔡明亮 蒋兴坤 徐超超 王彤彤 于海员

2022-07-22 06:16:4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7月4日起,大众日报及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推出“走在前 开新局”大型全媒体主题报道,记者深入16市基层一线调研采访,集中展现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生动讲述各地砥砺奋进、创新实干的鲜活事例,充分反映山东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天刊发第十七组报道:“十强产业”看枣庄。

加快培育锂电产业,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枣庄——

锂电产业发展集群成势

□ 大众日报记者 张环泽 孟令洋

7月21日,位于枣庄高新区的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项目建设现场,大型机械不停运转,工程车辆来回穿梭,联合车间和综合库房主体结构均已封顶。“目前,项目已完成总工程进度的60%,配套建筑也按进度加紧建设。”项目经理冯军荣说,预计年底可实现产品下线。

眼下,枣庄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主动对标省“十强产业”,积极构建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6+3”现代产业体系。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枣庄集聚发展锂电产业”,“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也明确“建设中国北方锂电之都(枣庄)等具有鲜明特色和集聚实力的产业‘地标’”。集全市之力发展锂电产业,枣庄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形成“1+3+3”锂电产业发展总布局,打造了从锂矿开采加工,到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及动力电池制造、检验检测、终端应用及拆解回收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条,形成了锂电产业集群发展新态势。

谋势为先,做好顶层设计是实现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枣庄成立了锂电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锂电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快锂电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组建了锂电产业联盟,开通了中国北方锂电网,成立了国家锂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这些路径清晰的顶层设计,坚定了锂电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枣庄高新区锂电产业园。

7月18日,在中国航天新能源产业园内,一台台干净整洁、排列有序的设备组成了精工电子5GWh锂离子电池PACK智能化生产线,技术工人忙碌其中。“精工电子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枣庄深厚的锂电产业基础。”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耕枣庄锂电产业十余年,产品涵盖正极材料、锂电池生产、PACK组合、回收利用等锂电池全生命周期。总经理柯西文说,围绕产业升级、智能化改造、产品研发等需求,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大批产业工人奠定了锂电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有了产业初探的经验和产业工人的积累,枣庄有底气加快锂电产业发展的步伐,聚焦储能电池、轻动力电池和固态电池产业,加速完善产业链,争取2025年锂电产值达到800亿元。

京杭大运河河畔,台儿庄区锂电产业园内处处涌动干事创业的热潮。山东丰元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进军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企业之一,其产品高镍三元材料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正极材的龙头产品。“依托先进人才深研高镍三元核心制备工艺,丰元锂能成为国内少数实现批量出货高镍三元材料企业之一。”高镍三元材料首席技术官金佑成博士说,其研发的高镍三元材料有效降低了残留锂、硫等杂质,提升了材料表面稳定性、电极加工性能和循环寿命。

借着国家实施能源战略调整的窗口期,煤化工企业山东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将目光转向了锂电产业。

“中材锂膜生产锂电池隔膜,而我们要生产锂电池隔膜所需的材料,这就完善了产业链。”联泓新科董事长、总裁郑月明在分析锂电产业布局后,果断推进EVA装置管式尾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和10万吨/年锂电材料-碳酸酯联合装置项目,预计年内投产。

顺着产业链,来到锂电池隔膜生产企业——中材锂膜有限公司。4米幅宽、车速达50米/分的生产线,是目前世界上单线产能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隔膜生产线之一,补齐了锂电产业链条关键一环。中材锂膜有限公司生产的锂电池隔膜,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目前产能及市场规模均居国内前列。

在培育产业链重点环节骨干龙头企业的同时,枣庄市近期又谋划实施了投资100亿元的欣旺达“源网荷储”项目、投资168亿元的龙电华鑫综合锂电产业园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德鑫锂电循环产业园项目,为打造全省首位、全国领先的锂电产业集聚区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1-5月,枣庄规上锂电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4%,锂电产业成为推动枣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枣庄对标省“十强”产业,加快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兴市,老工业基地焕发活力

□ 大众日报记者 张环泽 孟令洋

7月20日,记者从枣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专项激励名单正在公示,枣庄市机床及矿山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跻身其中。据统计,目前,枣庄有8个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储备库,7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库、储备库。

对标省“十强”产业,枣庄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建设“6+3”现代产业体系,以工业大发展推动经济大提速,以产业大提升实现枣庄大跨越。

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化全链条发展

当前,枣庄市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物流业、特色文旅康养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目标。

在全国最大的数控面板、智能电盘配套企业——山东山森数控技术有限公司车间,每年都有十几项专利诞生。其智能电盘属全国首创,占据国内机床行业电盘市场的80%以上。

“传统电盘每人每天仅能装配一台,节点较多且容易接错,机床60%电气故障因此产生,但智能电盘安装仅需10分钟。”山森数控副总经理孙强介绍。

像机床这类高端装备产业,技术资金密集、污染排放低、带动能力强,是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在加速崛起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现如今,在滕州境内集聚各类机床企业近800家,滕州中小数控机床区域品牌已在全国打响,连续三届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认定为“中国中小机床之都”,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基地化、一体化发展格局。

滕州市墨子科创园·精密机床研发孵化制造基地。

与高端装备产业并称为枣庄支柱性产业的高端化工,也在转型中实现新突破,集链成群发展。2021年,全市83家规上化工生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69.8亿元,同比增长39.95%;实现利润68.2亿元,同比增长192.62%。

目前,在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内,每天有900吨己内酰胺发往全国各地,这是企业产品向下游延伸、实现产业链升级的重要项目。

“发展精细化学品,包括己内酰胺这些新材料,就是把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实现了化工产品的高附加值。”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岭回忆,建厂之初仅有11万吨的尿素产能,现在各类化学品总产能达到了350万吨。

围绕己内酰胺产品,鲁南化工持续向下游延伸建设尼龙6聚合装置,生产尼龙长丝、短丝、尼龙工业丝、尼龙膜片及工程塑料等高端化产品,通过一体化尼龙产业链的建设,在新材料产业立足。依托尼龙6项目,投资50亿元建设高档医护用品项目,一期工程2.3万平方米无菌车间明年5月份即将投产,即将展开的二期项目规划建设研发中心和6.8万平方米的无菌车间等,全部投产后,年可生产高档非织造布及医用材料10万吨,各类高端护理用品30亿条(片)。

流多大的汗滴就结多大的果实。今年一季度,枣庄1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部位居全省前十位,其中7项位居全省第一。“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的实施,让枣庄党员干部群众增添了赶超的信心和底气。

技改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在鑫迪家居工业4.0智能制造产业园生产车间内,从选材到分装整个流程,全部由机械臂、智能物流系统自动完成,实现了无人操作。与以往“机器轰鸣、粉尘纷飞”的场景有天壤之别,鑫迪家居工业4.0智能制造产业园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蜕变。

“以前的管理理念、生产组织方式和硬件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必须利用5G智能制造来一次‘脱胎换骨’,用全面智能化迎接家居行业的未来。”鑫迪集团董事长李鑫说。据了解,鑫迪家居工业4.0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是滕州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施的重点工业项目之一,打造了国内首个运用5G+技术的智能家居制造工厂,成为中国家居行业4.0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基地。

交大智邦(枣庄)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5G技术也打造了恒温智能工厂,形成了汽车动力总成智能生产线、高精高速数控机床单机等高端产品矩阵,建成首家山东移动5G工业互联智慧工厂示范基地。

枣庄传统产业家底厚实,加快智能化改造,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枣庄市以智能化为方向,以基金为抓手,创新推出“政投保贷券服企”的智能化技改新模式,今年一季度,工业技改投资增速35.9%,居全省第5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25.7%,高于全省平均4.8个百分点。

“下一步,将大力实施‘技改焕新行动’,常态化召开智能化技改大会,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枣庄市委书记陈平说。

位于枣庄市的山东易教数字教育高端装备项目智慧化生产线。

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是枣庄在制造企业里打出的一张“技改牌”。作为首批进驻平台的供应商,山东一唯自动化有限公司让不少传统制造企业“脱胎换骨”。

台儿庄区的枣庄盛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石膏粉生产线装备领域综合排名第一,在一唯自动化提供非标准智能化解决方案后,盛世机械研发制造出60余台工业机器人,组成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设备占比达90%以上,用工减少50%以上,生产成本节约20%,环保装备效率提高3—6倍。

思路一变天地宽,企业一改成效显。政府搭台——邀请市内外技改服务商、重点企业300余家参会,49个重点智能化技改项目集中签约;基金跟投——已向16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3.49亿元;融资担保——累计为49家企业技改项目提供担保金额2.52亿元;贷款联动——累计发放技改项目银行贷款3.52亿元;证券助力——为精工电子、正凯新材料等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支持丰元化学实现再融资4.5亿元……这些实打实的技改新招,为产业提供了资源要素支撑,枣庄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底气更强大了。

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建设

6月20日,正在外地出差的枣庄市新旧动能办副主任杨宝鑫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打断。“杨主任,企业的安评审批手续遇到了点困难,咋办?”手机那头,山东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邵波急切地询问。

在联泓格润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由省重大准备类项目转为实施类项目的关键节点上,安评手续必不可少。挂了电话,杨宝鑫就开始联系行政审批部门,协调解决安评审批手续的问题。

项目需要土地指标约1700亩地,已经解决233亩建设用地,还需协调解决建设用地1400余亩。有了安评、环评、能评等手续,当月,转为省重大实施类项目的联泓格润项目就被纳入省土地点供指标范围。

“土地指标有望年内解决!”邵波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成片开发方案已上报省自然资源厅。7月15日,走进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平整土地,混凝土搅拌车往来作业,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井然有序。

说起推进速度,邵波对项目专员提供的保姆式关怀连连点赞。而联泓格润的“项目专员”就是杨宝鑫。为全力加快产业发展、助推重点项目建设,枣庄市率先推出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度,每个帮包单位选派业务能力强、熟悉经济及项目管理工作的干部作为项目推进专员,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一对一”的全流程服务,形成项目从谋划储备到签约落地,再到开工建设直至竣工投产的全流程、闭环式管理服务新模式。

其实,杨宝鑫出差的目的是为联泓格润项目跑能源指标。作为枣庄市高端化工类领航型项目,总投资125亿元的联泓格润项目被列为2022年省重大项目。当前,联泓格润项目又面临着综合能耗约43万吨标煤/年(当量值,不含原料用能)的问题急需解决。

常年在发改系统工作的杨宝鑫深知,能耗指标的确是上大项目的制约因素,这关系着枣庄高端化工产业的长远发展。

怎么解决?杨宝鑫多次赴省发展改革委协调汇报,希望能在能耗指标上给予协调支持。目前,相关工作进展顺利,能耗指标有望解决。

产业发展,关键在项目。目前,枣庄市建立市级领导、市直部门、项目专员、项目单位“四位一体”的项目帮包新机制。“全市共有84名项目推进专员,负责166个省市重点项目。”枣庄市城市转型促进中心副主任姚广告诉记者,项目专员已经常态化进驻项目现场,有的专员一周去3—5次。

“像联泓格润项目的土地指标、能耗指标都是项目要素保障问题。”姚广解释,枣庄市已成立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将项目帮包与问题反映和化解有效衔接,能够现场解决的问题项目专员就地化解,难度较大的报请派出单位协调要素保障部门解决,截至目前,累计解决或实现较大进展的问题达800余个。对于土地、规划等制约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和难题,提交市重大项目建设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去年以来,已累计召开联席会议9次,协调推进解决堵点和难点问题达一百余个。

全生命周期服务结出硕果。上半年,207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0余亿元,达到年度计划的80%以上,超时间进度30个百分点以上。

短评

转型加突破,喜新不厌旧

□ 大众日报记者 孟令洋

“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曾是枣庄市昔日真实写照,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曾占经济结构的八成以上。

如今,枣庄依托深厚“工业基因”,旗帜鲜明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加快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产业转型,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再来。推动产业发展,枣庄市坚持“喜新不厌旧”,传统产业不能丢、新兴产业求突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产业要兴,传统工业必须换“芯”赋能。枣庄市将煤化工作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突破口,从煤焦化、煤气化两条路径同时突破,形成了十多条产业链、50多种产品,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煤气化、煤焦化、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较为齐全的地区。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枣庄市集中突破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坚持链条招商、集群发展,用多元化新兴产业破解“一煤独大”的局面。以锂电产业为例,枣庄市瞄准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中国北方锂电之都的目标,坚持全链条覆盖、全区域布局、全周期服务,先后编制发展规划、组建产业联盟、设立投资基金,落地建设了欣旺达等一大批锂电项目,锂电产业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纳入省重点产业布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百姓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方式。因地制宜,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生存和发展。于枣庄而言,从变革传统产业起步,向优势产业要增量,蓄力再造新兴产业,才能推动“产业兴市”、高质量发展。

文字:张环泽 孟令洋

视频:贾馨儒 孟令洋

编辑:蔡明亮 蒋兴坤 徐超超 王彤彤

美编:于海员

已刊发篇目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①:“十大创新"看青岛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②:“十强产业"看青岛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③:“十大扩需求"看青岛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④:“十大创新"看威海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⑤:“十强产业"看威海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⑥:“十大扩需求"看威海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⑦:“十大创新”看烟台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⑧:“十强产业”看烟台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⑨:“十大扩需求”看烟台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⑩:“十大创新”看潍坊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⑪:“十强产业”看潍坊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⑫:“十大扩需求”看潍坊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⑬:“十大创新”看日照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⑭:“十强产业”看日照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⑮: “十大扩需求”看日照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⑯: “十大创新”看枣庄

责任编辑: 蒋兴坤 蔡明亮     签审: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