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第一线的奋斗报告丨一家“老字号”眼镜店的传承故事
大众日报记者 张双双
2022-09-13 16:28:0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在德州市主城区大街小巷,不时会看到“英翔视光”的门店,这家“山东老字号”在新时代眼镜行业里小有名气。“近三年开了不少,现在一共26家店面。眼镜制作是一项精细活儿,需要专业团队,更需要精益求精。”9月5日,在天衢路店旁的眼镜博物馆里,英翔手工眼镜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鹏暂时脱下工作服,为两位来自厦门的客商讲解眼镜的种种。
英翔眼镜始创于1934年,至今已有88年历史。尤其是2003年11月英翔视光眼镜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从最初的一家门店发展至今,创立英翔视光眼科诊所、英翔视光眼镜职业培训学校、镜品惠线上眼镜品牌商城。对接全国先进近视防控和斜弱视治疗技术,拥有专业技术团队80余人,其中国家注册级验光技师20人,高级验光员30人,中级验光员30人。
1986年出生的张鹏,是英翔手工眼镜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1934年,张鹏的高祖父张见勤在北平(今北京)精益眼镜店学有所成后,自立门户,于前门大栅栏创建了“英翔眼镜坊”,即为英翔视光眼镜公司的前身。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信誉,掌舵人张见勤声名鹊起。
受家族影响,第四代传人张成河自幼便对眼镜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注重眼镜修配技艺的传承与发掘。1994年起,他挂上英翔眼镜的招牌,到乡镇集市和城区街道的夜市摆摊。2003年11月,张成河决定传承眼镜制作技艺、恢复英翔眼镜的运营,英翔视光眼镜有限公司由此成立。如今,手工制镜技艺传到了侄子张鹏的手中。
从最原始的验光仪器到手工制作眼镜所需工具,从天然水晶到明清时期的眼镜、镜盒,在眼镜文化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诉说着眼镜的前世今生,也记录着手工眼镜制作技艺的时代变迁。
“手工眼镜的制作繁琐细致,但它在还原历史、满足配镜者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却有明显优势,工厂流水线无法实现眼镜个性化定制。”张鹏说,很多历史剧剧组都会向他们定制眼镜,他自己就曾为李大钊、胡适等人物的特型演员定做过。“手工眼镜包含的情怀不能单纯用价格衡量,更多的是对传统手艺、传统文化的继承,概括起来,就是‘匠心’。”
如今掌握手工配镜技术的人才凤毛麟角,国内还在坚持传统手工工艺的不超过10家。张鹏希望能乘着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东风,为行业培养并留住一批专业扎实的人才,带动手工配镜技术的发展与传承,并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热爱的行业贡献力量。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王志冕 姜伟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欣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