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考古介国

2023-09-27 09:49:0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余定鑫

《青岛百科全书》记载:“夷是华夏历史上东方最早的民族的统称。考古发掘证明,在旧石器时代,山东半岛就有古人类生存,这些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山东沿海一带的土著居民就被称为东夷人。”

夏商周时期,在青岛这片海陆古域上,曾经分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东夷古国。那个时期的“国”,实际上多是一些带有浓厚氏族部落特征、各自独立的居民集团,当时青岛境内的东夷古国主要有莒、夷、介和莱。介国就是位于今胶州境内的东夷古国,《增修胶志》记载:“介盖皆起于武王之世。”介国都城在今胶西街道赵家城献村西。

介国有关史料在历史文献中十分鲜见,首次记载出现在《左传·僖公二九年》:“二十九年春,葛卢来朝,舍于昌衍之上。”“冬,介葛卢来。”大意是说,鲁僖公二十九年,介国国君葛卢两次到鲁国拜见鲁僖公。鲁僖公二十九年是公元前631年,此时尚是春秋时期,如此看来,介国很可能在周朝开国之初就存在了。而《青岛百科全书》记载,介国,“西周封国。东夷族,姓氏不详”。

介国消失之后,它的历史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果不是因为清代胶州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的一幅画作,很难会有人再想起青岛地区曾经存在一个东夷古国:介国。1959年,山东大学发现高凤翰的一幅水墨画《博古图》,图中画有一束莲花,栽植在一个三足陶器里,题款为一首小诗:“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阿翁拾来插莲供,常结莲房碗大饶。”当时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刘敦愿教授认为,这个画中的容器有流、有鉴、有足,虽然容器被画得有些变形,但不难看出,这是一件古陶鬶,是远古人用来盛水或烧水的器皿。高凤翰诗中的介子城指的正是其原籍胶州三里河一带,莫非在那里有一处远古时代的遗址?随后刘敦愿教授带着助手来胶州实地考察,发现介子城就在胶州南关,也曾是东夷人的城池。与之不远,就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三里河遗址,说明古介国也是三里河文明遗存。刘敦愿教授根据一幅画按图索骥,发现了一处著名遗址,这也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介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地近大海,有鱼盐之利,所以经济发达,百姓富足。介国国君葛卢是有史料记载的胶州最早的名人。为了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满足百姓生产生活需要,葛卢带领介国人利用当地气候温和、牧草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拓荒开田,积极发展农耕牧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葛卢也将先进的耕牧技术经鲁国传播到华夏各地,对古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长期种植与畜牧业劳动的过程中,介国人自上而下都是通“六畜之语”的高手。他们驾驭六畜,懂兽情、兽语的能力是天下闻名的。《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载:“介葛卢来,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问之而信。”意思是鲁僖公二十九年,葛卢来到鲁国朝拜,听到了牛的叫声,他对接待他的侍者说:“刚才那头牛说,它生的三头纯色小牛都被宰掉用来祭祀了,所以它的叫声这样悲惨。”询问之下,这头牛的情况还真和葛卢说的一模一样。一下子介葛卢能通晓六畜之语的名声就传开了。东汉儒学家郑康成和唐人孔颖达都认为“通畜语”是当地的“土俗”,即当地的人都有这样的技能。因介国人整天跟牲畜打交道,因而能够凭着它们发出的声音了解其需求。《列子》对此也有专门记载:“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由此可知,介国人很有可能是最早驯化和饲养牲畜的青岛地区先民。

《说文通训定声》里对东夷人有这样的形容:“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比会意,大,人也。”意思是说,东夷人善征战、喜射箭,因此把“人”和“弓”合在一起叫“夷”。而东夷族的勇猛程度,历史上也有记载:“纣百征东夷而殒”,说明商纣王对东夷的战争,使商王朝的实力消耗很大。介国出现的时期,也正是东夷人较为强盛的时期,介国人将这些弓射方法沿用到军事国防上,对国家实力来说也是一种加固。

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秋,介国发动了诸国间的一次极具冒险性的重大军事行动,即“介人伐萧”。萧国在今安徽省北部萧县,是宋国的附属国,距介国上千里。宋是公爵大国,曾意图称霸中原,其国势之强可想而知,要想入侵宋的属国,简直等于虎口拔牙。诸侯国作战,也不同于普通的械斗,要组建一支远征军长途奔袭不是件容易的事,辎重运输、器甲装备、医疗保障、信息传递这些方面都得到位,本国留守人员的行政事务也得安排妥当,其难度不言而喻,这些都需要有得力的人才任用和经济实力的有力支撑。对于介国攻打千里之外的萧国的原因,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二十九年,介国国君葛卢两次前往鲁国拜见鲁僖公。《胶州志》记载:“将伐萧,求援,而朝于鲁”,介国去朝鲁的原因就是想要伐萧,向鲁国求援,这说明介国有主动发动战争的意向。这是胶州史册上第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介国的军事能力不可小视。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