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薮‖城市越来越像“西蓝花”
2023-11-21 22:14:0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流沙
10多年前,我在香港浸会大学进修,步行2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又一城”,一个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商业业态——城市商业综合体。而在当时,这种商业形态是让人惊奇的。
香港的“又一城”完全刷新了我对内地商业形态的认知。在我生活的杭州,当时超市已是比较先进的商业形态了。当时我居住在杭州郊县,县城里出现最早的超市叫联华,一家杭州本土企业。而在此前,城里最高级的“商业形态”是百货大楼式的,里面有一个个对你爱理不理、态度不冷不淡的售货员,一排排合围起来阻挡你进入商品区的玻璃柜,而超市颠覆了这一切,你终于可以走进商品区,仔细挑选了。当时儿子出生不久,无论是这座城市,还是我的家庭,我的生活,都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每到周末,一家三口就到“联华”里逛一逛,那时很少有私家车,只有一辆自行车,妻子坐在后座,她还抱着儿子,虽然拖家带口的,但回忆起来却满是幸福。我们把逛“联华”作为一种消遣,并乐此不疲。但在香港“又一城”中,这里除了超市,还有滑冰场、电影院、餐馆等等业态,甚至把银行也搬了进去。我清楚记得自己站在“又一城”的大厅里,看着如此复杂但又让人物欲迷离的场所,觉得这一切简直不可思议。
在进修课余,我乘着香港轨交出没于各个热门地点,这座城市给我最大的感受就像一朵西蓝花,地铁就是西蓝花的茎秆,把一座座建筑串联了起来,每个地铁口的商业业态大同小异,就像一个个微缩版的“又一城”,而且布局大体相同,购物非常方便。
13年前,杭州钱江新城万象城开业,我第一次走进时,它的商业业态真的像极了香港的“又一城”,不仅布局类似,连里面的品牌都雷同。而让我当年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商业综合体形态在城市里,像病毒一样被复制和拥趸。在此后十多年里,龙湖天街、大悦城、银泰商业等等,大都以地铁为联系,在杭州城里遍地开花,杭州这座城也成了像香港一样的类似于“西蓝花”一样的城市。
城市形态的趋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像汽车一样,十多年前,我们还能看到许多设计奇怪的车型。但现在汽车的外形越来越趋同,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流线型,主导这一切表层看似是汽车设计师的审美,其实背后是“风阻”这样的物理规律、科学知识在起作用。既然是好的东西、正确的东西为什么不去追随和遵从?这应该是城市趋同的答案,城市化自有一套规律和体系,并且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检验证明它是正确的、科学的,它能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可及性、便利性和美好性,为什么我们要另起炉灶,弃之不用?
其实城市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开始了“趋同”之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开封)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商业业态。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城市中的建筑形态、商业活动和业态,里面有我们十分熟悉的市场形态:可以看到画中繁忙的市场,有摊贩、商贩和顾客,商人在贩售食品、衣物、饰品等。有商店和商铺,上面挂有商店的招牌。还有酒楼和餐馆,人们在那里用餐、休息和交谈。
《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并非在开封独有,它其实出现在古代中国每个城市中,也许城市规模有大小,但建筑和商业布局大同小异。
现在对城市形态(业态)趋同的批评甚嚣尘上,认为城市不能“千城一面”,要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我却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城市趋同”现象是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和科技发展等因素引起的,这与汽车外形趋同类似,很难逆转。譬如构成城市基础性风貌和形态的建筑,每个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住宅形态都是大体相同的,这其实取决于当下的建筑通用技术。城市里的建筑不可能脱离通用的建筑技术和风格,去建造奇形怪状的建筑物。又如商业业态,现在的城市高度商业化,大量国际连锁店、餐馆和咖啡馆等,均以同样的形态出现在每个城市中,也导致了城市同质性增加。除此,还有相似的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以及每个大城市都相似的交通拥堵等等。
导致城市趋同的最可怕的力量还有文化融合,全球化和大规模移民导致城市中的文化元素逐渐融合,不可避免地减弱每个城市的独特文化。如果你到上海,不是站在黄浦江边,或你到了杭州,不是站在西湖边,而是在街巷,你听到的是普通话,看到是每个城市里都有的熟悉场景,你就会迷茫。
如果我们站到一个更高的视野去看整个中国的城市化成果,你就会发现它也像一朵西蓝花,遍布大江南北的几百个城市就像3D打印出来的一样。
趋同的城市,并非一无是处。相反,我认为城市趋同更容易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生活在城里的居民带来更可靠的福祉,因为城市之间更容易互相学习和借鉴成功的实践,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去颠覆人类在城市化过程中已证明过的可行和效率、技术和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能够让生活美好的城市设施和城市形态,趋同并非缺点,而是共享的民生福祉。
现在要做的,是要重视城市原有历史人文风貌的保护,尊重城市的自然肌理,让这些城市的基因传承下去,让后来的人知道城市从何而来。譬如上海有永不拓宽的道路,苏州有平江路一带成片的白墙黑瓦平房,杭州有河坊街、小河直街这样被保护的市井街巷,但这并不代表要去“复古”。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我们这一代人都亲历了。就在几十年前,没有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商业综合体的城市,同样是趋同的。城市化不能标新立异,只要从居民的美好生活出发的“复制”和趋同,便会给居民带来更多可靠的福利。
责任编辑: 刘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