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在红色历史里相逢

2021-07-25 10:31:0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方远

那个周日的上午,我来到位于莱州市程郭镇的王门革命历史展室及西海地下医院旧址,为构思创作中的长篇小说《大船队》作最后的素材补充。

这时正是阳光明媚,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展室,下地道,通过实物与文字照片去探索那段峥嵘岁月。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烽火燃遍了中国大地。那时候,莱州还叫掖县,西海地下医院的故事就发生在掖县革命根据地。

1942年深秋,日军进行拉网式大扫荡,形势十分险恶,八路军西海军分区党委决定,将西海军分区卫生所由大泽山区转移到党组织坚强、群众基础好、物资供应方便的掖县老革命根据地,化整为零,隐蔽活动,在掖北先后设立了王门、西北障、朱旺三个中心医疗区,遍布三十多个村庄,筑起庞大的地下医院战伤救治系统,实现了村村有地洞,洞洞能住人,在敌人眼皮底下救死扶伤,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医院,是胶东抗战史上的伟大创举。

作为卫生所机关和中心治疗区所在地,有100多名伤病员被安置在王门村。这个时候,1938年入党的孙风祥同志接受上级党组织的命令,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没有武装保护的情况下,配合医院党组织救治伤员,毫无疑问,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伤员们先后被安置在村民家中,可是,7公里外便是县城,有日伪军驻扎,一旦被他们发现,便是灭顶之灾。怎么办?村和医院党支部决定秘密挖地道,建一所地下医院。于是,孙风祥同志带领全村28名党员和民兵、骨干群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秘密施工,挖洞运土,把坑道口设在“堡垒户”家中的炕洞、锅灶、水井、地窖,甚至牲口圈等隐蔽处。半年时间,终于建成了有病房25间、可容纳140名伤员的地下医院。其中,最长的地道长500米,有10个病房,并配套手术室、消毒室等。

从1942年的秋天到1944年的秋天,整整两年,西海地下医院先后有600多名八路军伤员经过救治后重返战场。在日伪军的眼皮子底下,经历了一次次的“扫荡”与“清剿”,乡亲们同仇敌忾,团结一心,与日伪军斗智斗勇,地下医院安然无恙,堪称奇迹。

方家船队始于清末,往来东北与江南,而船队的消失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船队从东北为西海地下医院运来了棉花与药材,因汉奸告密,被日寇军机炸沉于莱州湾。

这是方家船队的荣耀,也是我长篇小说《大船队》的最后一章。当我为了丰富这段历史,在王门革命历史展室里久久徘徊时,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是我三十多年的好友田志勇。

他怎么也来了?

“这是我的父亲。”田志勇指着展板上孙风祥的照片说。

原来,孙风祥从事地下工作时,化名田村,并一直沿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的田志勇自然就姓田了。与田志勇同行的还有他的姐姐孙志芳,兄长田志刚。一门两姓的姐弟同样流淌着红色的基因,他们站在父亲孙风祥的照片前,目光深情而坚定。

王门村是一个英雄的村庄,在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几十人踊跃参军入伍,其中有15位英勇牺牲,成为革命烈士。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孙凤祥同志病重离世前叮嘱儿女孙志芳一定要整理并宣传好王门村这段革命历史。孙志芳牢记父亲的临终嘱托,退休后,在各级党组织支持下,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村史馆的建设中。

“我搞了一辈子教育,红色传承是我的责任。”孙志芳说。

红色是一种信仰,是中国人的底色。毋庸置疑,莱州西海地下医院是莱州人民的骄傲,后人自然会永远铭记,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相识相交三十余载,我与挚友田志勇在红色历史里的偶然相逢,是巧合,也是缘分。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