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西来?错!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2021-07-31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这个暑期,9岁的张佑轩跟随家长来到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展厅内人来人往,小朋友的目光被一个色泽光亮、颜色深黑的陶器所吸引,一旁的讲解员介绍说,这件文物出土于城子崖遗址,城子崖遗址的发现,推翻了中华文明西来说。

“中国考古圣地”章丘城子崖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被首次发掘,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即所谓中国历史的黎明期,是中国文明起源路径上的关键环节,在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中均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证明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沿海一带,存在着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它以磨光黑陶为典型器物,是与彩陶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

龙山文化的发现和确立为我国古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确凿证据,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陶器制作是龙山文化时期成就最为突出的手工业之一。城子崖遗址遗存的陶器种类主要有鼎、鬶、盘、豆等,其他还有少量纺轮、矢镞等非容器类陶器。容器类陶器是饮食烹调所必需的日常用品,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

“鬶”最早便是在城子崖遗址被发现的,而陶鬶在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有长长的流口、把手和肥大的足部,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曾作出这样的诠释:它的形象并非模拟或写实,而是来源于生活实用(如便于烧火)基础上的形式创造。由其三足造型带来的稳定坚实、简洁、刚健等形式感和独特形象,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

陶鬶是先民劳动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结晶。考古人员在城子崖遗址附近发现的陶釜便足以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逐渐使用“锅碗瓢盆”来煮或盛放粮食。但因“釜”底不易放置,先民便在陶釜底放置三块石头稳固,但石头并不规整容易引起倾倒,陶釜在加热后烫手,并且食物倒入碗中时不方便,于是先民为“釜”底烧制支足,在陶釜一侧添加把手、将口部拉长再加凹槽制成流口,经过逐步发展,足部又从“实心支足”到“空心袋足”,而容器也完成了由陶釜到陶鬶的华丽转变。城子崖遗址出土的白陶鬶被称为“陶器的先祖”,它的装饰简练却不失生趣,宛若仰着脖子正在欢快啼叫、展翅欲飞的鸟儿,专家认为这种特有的仿生与海岱地区的鸟崇拜有关。

这一时期的器物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工艺精湛,既有独具时代特色的主调,又有在主调统摄下的不同变化,体现了高超的生产技术水平。那时不但已掌握运用轮制技术,而且运用这种技术已相当熟练,陶工借助飞快转动的陶轮,把陶土塑制成各种各样的器皿陶坯,陶轮的转动快速、平稳而又均匀。采用这种技术制出的陶坯,器形规则、美观,器壁厚薄一致,并能制出极薄的陶胎。

黑陶是龙山文化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它是古代陶匠有意识地采用渗碳技术烧制而成的。黑陶的造型多样,不仅有尖底瓶、罐、盆,还有鬲、豆、杯、鼎等类型。特别是黑陶杯,上方杯身盛酒,下方杯托细长,与红酒杯有几分相像。

城子崖龙山文化黑陶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胎薄、光亮、轻巧。薄如蛋壳、标准化程度极高的蛋壳高柄杯则是黑陶中的杰出代表,最薄的蛋壳陶只有0.2毫米,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最精致之制作”。山东作为黑陶的发源地,对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