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番外篇|中国版农夫和蛇物语之授人以柄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3-09-01 06:22:5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更有意思的是,咱们中国也有一些与之相类似的故事,比如明人马中锡《东田文集•中山狼传》中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还有《左传》记载的下面这则故事。

话说公元前607年,楚国的“战争代理人”郑国攻打宋国,宋国将领狂狡出马迎敌时,发现一个郑国士兵掉进了井里。狂狡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倒持自己的长戟,让郑人攥着戟柄把他拉了上来。正当狂狡幻想着郑国士兵感激涕零地连声道谢,自己再谦虚几句“这是我应该做的”时,却见那天杀的郑国人手持长戟,大喝一声“不许动”。就这样,既不“狂”也“狡”的狂狡同志,乖乖做了人家的俘虏。消息传来,路边社主笔君子评论说:“狂狡失掉礼法违抗命令,不好好杀敌,被人俘虏,活该。战场上英勇杀敌才是勇敢,其他的都是死路一条。”

这就是成语授人以柄的起源。据现有资料记载,该词语第一次完整出现,是在《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

还有,类似一幕在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也发生过,故事的主角还是宋国人,不过主角是宋国的老大——宋襄公,故事的背景是宋楚“泓水之战”。

泓水,在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处,“泓水之战”是宋国和楚国在齐桓公死后的一次争霸战。

话说战斗伊始,宋军提前摆好了队列,而楚兵还未完全渡河。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对方兵多,我们人少,我们应当趁着楚军还没过河,立刻进攻,但被宋襄公严词拒绝,因为不符合战争“礼仪”。

等到楚军完全渡河后,将领公孙固又请求宋襄公下令进攻,但宋襄公以楚军还在整理队形为由,拒绝了公孙固的“合理化建议”。

结果,战斗打响后,兵强马壮的楚国军队迅速展开迅猛攻击,将宋国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宋襄公大腿受伤仓皇而逃,不久死去,而守护城门的官员(门官)等壮烈牺牲。换句话说,多亏门官拼死抵抗,宋襄公才捡了一条命。

消息传来,宋国举国上下都埋怨宋襄公不懂变通。而宋襄公却坚持说:“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头发花白)。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泓水之战”最终以宋国的惨败收尾。它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中国战争史上却影响深远。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寿终正寝,转而被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所取代。

宋襄公和狂狡的事迹现在读来可能很有点滑稽和愚蠢,但在当时“古风”犹存的宋国则实属正常。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礼崩乐坏”,先前具有君子之风、贵族精神的作战方式逐渐式微,转而无所不用其极,其集大成者就是《孙子兵法》。其中的《军争篇》旗帜鲜明地指出:“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正如崔健歌中所唱,“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国学经典欣赏: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左传•宣公二年》:狂狡辂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君子曰:“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之,戮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责任编辑: 武宗义     签审: 王建国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