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唐朝重阳节活动要持续三天,过足瘾才甘休!
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2017-10-28 13:36: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农历九月九,又到重阳节。此时正值菊花盛开,故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又因当天人们要插茱萸、登高以驱寒祛邪,也称茱萸节、登高节;民间在重阳时节有接已嫁女儿回娘家的习俗,所以还称女儿节、迎女节;因九月九日是一年中的二九相逢之日,“九”与“久”相谐为长寿的象征,又被赋予老人节的称号。尽管重阳别称很多,但主题只有一个,即祈盼健康吉祥。
“重阳”一词,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只是,诗句中的“重阳”是指天界,还不是指节日。
虽然先秦时重阳节尚未形成节日,但农历九月“庆丰收”“尝新”的习俗却日渐形成。此时,南北方的农收基本都已结束,人们有进行“祭”神、“尝新”的传统。据《吕氏春秋》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古人将收获的时令农作物,做为当季的祭品来祭神。
重阳节在正式定名之前,多被称为“九日”。《西京杂记》云:“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言在宫中时事:“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花)酒,令人长寿。菊华(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花)酒。”
贾佩兰的口述史价值颇高,说明西汉初年,九月九日这天便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诸多习俗,而且“相传自古,莫知其由”。蓬饵,即为后世重阳糕的雏形。汉代史游《急就篇》卷二释曰:“溲米而蒸之,则为饵。饵之言而也,相黏而也。”
菊与酒的习俗,更是沿袭至今。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更是强调:“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他看来,菊花和酒,缺一不可。
到西汉宣帝时,九月九日又增添了新乐趣——登高。宣帝“(神爵)三年春,起乐游苑”。乐游苑是长安城内地势最高的地方,的确是登高游玩的好去处。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也复一把汉代的古,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到东汉时,九月九日已成为特殊时日,意义渐繁。崔寔在《四民月令》云:“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而到三国时,曹丕有《与钟繇九日送菊书》,其中曰:“岁往月来,忽逢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看来在曹丕甚至以前,逢九月九日,有送菊花,祝长寿之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重阳节俗发展受到碰撞并出现变异的时期。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清谈玄学风气、民族融合的潮流三方面都对重阳节俗产生冲击与碰撞,从而使活动的内容、功能、内涵发生了变异。南朝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中的“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是“重阳”作为节日名称首次出现。
同在南朝成书的《续齐谐记》中,作者吴均从因果报应论出发,对重阳节习俗给出解释。其中谈及汝南人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临近九月九,费长房让桓景赶快回家,说他一家人有灾难,只有每人做一小袋子盛上茱萸戴在胳膊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就能躲避灾祸。桓景照办了。晚上举家登高回来,见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费长房说:“此可代也。”
费长房的故事影响深远,在乾隆年间的《淄川县志》中载:“九日登高。时高秋气肃,场圃初登,黄菊乍开,红叶方缀,行吟载酒,最宜登眺也。苏东坡云‘人生惟寒食重九不可虚度’,然此日为尤胜,云亦沿费长房故事也。”
到唐代,重阳节被固定下来,还被钦定为“三令节”之一,受到从皇家到黎民的一致推崇。因为当时的节俗活动太多,仅仅九月九日一天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节日安排,重阳节活动有时会延长到三天,从八日开始。若逢闰九月,一年要进行两次节俗活动。如白居易有《九月八日酬黄甫十见赠》中,将十日称“小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云:“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日赏罢菊花、十日还要饮菊花酒,一定要过足瘾才罢休。
唐以后,重阳节依然被赋予着伤感悲秋、延年益寿、怀念亲友、思念家国等主题,凝聚着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深度,向着未来生长着……
责任编辑: 刘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