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古:新农民要先“种好”自己的头脑
大众日报记者 陈巨慧 通讯员 隋丽君
2019-03-01 10:30:38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胶州市洋河镇朱季村65岁的杜高古,18岁开始种地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而他又是个十足的“新农人”,为了心中的高产梦,他成立青岛高产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引进大型拖拉机、无人机等全程机械化设备,潜心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的小麦亩产达700公斤、玉米高产田亩产1000公斤,均达到高产水平,带领村民一齐致富。实干加巧干让杜高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地达人,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山东省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而被山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聘为实用技术专家的杜高古,则更喜欢叫自己“土专家”。
2007年,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镇政府选派杜高古到胶州党校学习。“学习的那两个礼拜,我就想,咱是庄户人,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就是要圆我以前没圆的高产梦啊,当年种地没成功,这不又可以让我干了吗?”那一年,杜高古53岁,他决心大干一场,圆了自己一直没有忘却的梦。
到2010年,杜高古共流转土地500多亩,可由于土质问题,粮食产量上不去,三年时间杜高古赔了接近100万。“出了很多力,操了很多心,得罪了家人。跟着我卖农资的亲戚朋友也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傻吗?卖化肥挣了两个钱都赔了。怕工资没有保障的员工,都离开我走了。”说起这段心酸往事,杜高古悄悄地抚了下眼角。
分析赔钱的原因,杜高古说,那时候地里产的粮食少,人工用的多。那时候全靠人工,种这么多地需要雇很多人。“想要高产,必须要机械化,要用新技术。”
2008年起,杜高古买了一台拖拉机、一台收割机,此后每年添置。听说日本亩产高,他自费跑去日本参观学习,在日本农村呆了10天。回国之后,他更是“东跑西窜,上蹿下跳”,“我不是去跑领导,我是去跑农业大学,请求技术的支援、技术的指导。2010年,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来我们这搞水肥一体化试验,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国家从去年才开始推广。2012年,合作社就成立了专家工作站,现在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有五六个组,在咱们这里做教学课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杜高古在学生时代就在脑子里背得滚瓜烂熟的话。成立合作社之后,他的体会愈加深刻。“我们这里离山洲水库近,我在生产队当队长的时候,水库里的水想什么时候放就什么时候放,往地里淌就行,用不完。农民就怕天干,学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好赶上了大旱。”
杜高古说,起初他对水肥一体化技术也不接受,先拿出50亩地、100亩地做试验,试验成功以后推广应用到了全部的土地上。“ 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严重干旱,井里没有水了,我打了十六七眼井,都打不上来水。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节肥的效果非常好,可以节水40%,节肥30%,还可以节人工,省时间,在手机上就可以操控。”
此前,把土地流转给杜高古的村民拿到钱总是心安理得,到了2015年、2016年、2017年,老百姓拿到钱总要对杜高古表表感激之情,“没流转给我们的地庄稼都蔫了,干得耷拉着头,打不着粮食,他们却没耽误拿钱。他们说:‘高古,太谢谢你了,你是真不容易,我们知道你不容易了。明年还不知道天干天好,你看看你又给我们钱了。’我说,合同上怎么签的咱们就怎么做,我绝对诚信经营。”
在农业种植技术上,年过花甲的杜高古孜孜以求。 2014年,他带领合作社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原有成熟经验基础上,积极实施高产创建水浇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平播试验。通过为免耕播种机加装起隆装置,在播种工程中加带实现二次镇压作业,有效解决了因镇压不实露种等问题。2015年,试验田通过青岛农业大学专家实打验收小麦755.48公斤,玉米亩产1062.5公斤,取得了高产丰收。
作为种粮大户,每当进入病虫害高发期,都让杜高古心焦。“地里招了虫子,去地里打药是最苦的活了。有的人不适应农药的味,背着药桶一边浇一边往身上滴着水,有时候身上的皮都被腐蚀了。自己不打药,那就得雇其他的妇女去打。一个人一天最多施药5亩,咱那么多地,得找十几个妇女打药。那时候只要说明天打药,第二天早上就会有好几个妇女请假,这个钱宁可不挣她们也不想去打药。”
不仅如此,病虫害来势凶猛,单纯靠人工喷洒农药,很难及时控制大面积灾害。从2012年杜高古就动了购买植保无人机的念头,2014年,他经营农资挣了20多万,去临沂订购了两台植保无人机。
“种上麦子之后,我就派合作社的两个年轻人去学习,一个月之后,临沂的老板把飞机和人一起给我送回来了。到了地里,他们一人操作一个,在地里飞,我那个高兴啊。”杜高古说,植保无人机的操作并不难,下载软件在电脑上学习,两天就能学会。杜高古带头学习无人机操控,给许多年轻的社员做起了表率,“合作社里的农机具没有我不会使的,现代农业技术等于产量,新农民要先‘种好’自己的头脑。”在农业新技术上,杜高古总是愿意当那个“吃螃蟹”的人。
杜高古介绍,植保无人机其实就是大直升机的缩小版,在田头地埂就能垂直起落。机身上装有GPS定位系统,能随时调控飞行姿态,视线所见范围都能控制喷洒效果。植保无人机有两个蓄电池,充满电后一次可以持续飞行半小时以上,每次可携带10公斤农药,喷药面积可以达到50亩以上。“植保无人机喷药的效率非常高,平均一架无人机一天可以喷洒四五百亩地,相当于80多个劳动力,既省时又省力。而且喷洒均匀,扩散效果好,更加环保高效。“现在人工难找,费用也贵,对于大面积喷药来说,使用植保无人机无疑最省钱。”
看杜高古使用植保无人机喷防效果好,一些种粮大户也经常来向杜高古租借。于是,杜高古推出了植保无人机出租业务,每亩作业收取20元租机服务费。植保无人机自己“打工”,不仅让杜高古收回了成本,还有了盈利。他也盘算着再购买几架无人机,成立“飞防队”,致富的同时,让其他种植大户也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
经过十年的潜心经营,杜高古的青岛高产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总数13户,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拥有大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42台,免耕播种机、深松整地机、灌溉机械等机具70多套,植保遥控飞机4架,大型深松整地一体机5台,烘干机6台。流转并建立示范基地528亩,为周边农民托管土地3000多亩,跨区收获3万余亩。2015年,合作社被评为山东省示范合作社,并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农机推广总站基层联系点。
“党的政策好,我这两年也有笑模样了。前几年赔钱,这几年收支能够平衡,就因为全程机械化了。国家对购买农机补贴很高,种地补贴也很高,从这方面再找补找补,还能坚持住了。但是我不敢说挣钱,因为真的是不挣钱。”杜高古说,靠经营农资他的生活可以很富足,费心费力经营合作社不是以挣钱为目的,他就是想带着大家蹚出一条路,“地总得有人种,别人栽樱桃种苹果是挣钱,但都不种粮食的话怎么办?‘地怎么种?由谁来种?’这两个问题值得探讨。我年纪大了,过几年就撂挑子了,但是得后继有人,摸索出一条路子来让后面的人干。”
2008年起,杜高古一家就搬到了城里住上了洋楼。这些年,他每天都要开车半个小时从城里回合作社,早上8点半准时上班。杜高古说,他现在更多的是坐镇指挥。除此之外,他还要配合科研项目拍照传图,给来地里上实践课的学生讲机械,给来参观学习的种粮大户传授经验,仅去年秋天就接待1000多人次。
对于土地,杜高古有着深厚的感情,“让我干什么都行,就是别不让我种地。今年我还想加大经营规模,扩大土地流转。只要身体好,我不能退休。”
责任编辑: 刘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