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㊵:“十大创新”看淄博

大众日报记者 王佳声 杨淑栋 刘磊 王世翔 蒋兴坤 王召群 徐超超 沈静 于海员

2022-08-18 06:29:0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7月4日起,大众日报及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推出“走在前 开新局”大型主题报道,记者深入16市基层一线调研采访,集中展现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生动讲述各地砥砺奋进、创新实干的鲜活事例,充分反映山东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天刊发第四十组报道:“十大创新”看淄博。

把科技创新作为全面创新的核心,深化科教创新赋能,淄博——

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大众日报记者 王佳声 杨淑栋 刘磊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是集成电路,我们做的高精度蚀刻金属引线框架是通用集成电路封装中必需的关键材料,过去国内企业供应几乎是空白。”日前,在位于淄博高新区的新恒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总经理朱林拿起刚封装完成的芯片产品向记者展示。显微镜下,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晶体管和线路,这个小小的微米级世界成为半导体企业科技创新角逐的主战场。

“我们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近两年研发投入对销售收入平均占比超过6%。”朱林说,高精度蚀刻金属引线框架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目前,公司正在加紧推进项目二期建设,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主流的高精度蚀刻金属引线框架供应商。

淄博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全面创新的核心,持续深化科教创新赋能,全面启动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指数连续4年保持全省前三位。今年7月,淄博市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按照规划,到2024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70%;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500家,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聚集各类省级以上人才达到780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达到30人。

目前,已有137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淄博建立校地、校企新型研发机构241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400余家,2021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79%;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79家。2021年,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8.91%,位列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淄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座城市创新能级的攀升,离不开充满活力且极具创新精神的青年才俊。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丁新月,一直关注着家乡的人才政策。去年底,她结束“北漂”回到淄博,成为英科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销售部的一名销售代表。如今,越来越多像丁新月一样的青年人才会聚淄博。

今年8月,“淄博人才金政50条”发布,在原有人才政策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实现人才政策“最优加一点”,持续保持淄博人才政策的领先性和竞争力。2019年以来,淄博市已累计发放人才各项政策补贴8.86亿元。“三年十万大学生集聚计划”提前完成,2021年驻淄高校留淄率达到36.5%,实现历史性突破;新一轮“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正全面展开。

优渥的人才生态环境引育大批优秀人才,不断改革升级的营商环境受到大量优质企业的青睐。淄博是吉利商用车的第六个生产基地,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项目作为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从洽谈招商之初就被列为“一号项目”。项目签约落地后,淄川经开区成立5大服务专班,实行集中办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和销号管理制度,主动对接服务,从项目签约到产品下线仅用了7个月。

今年6月,吉利新能源高端商用车产能整合改造提升项目完成了土建工程及设备安装调试,所生产的吉利皮卡纯电产品计划陆续投放市场。未来,依托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项目,淄博将拥有一个以新能源整车制造为核心、关键零部件设计研发、汽车供应链金融等全产业链配套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重塑流程做‘除法’,要素保障做‘乘法’,监管精准做‘减法’,服务企业做‘加法’。”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主任范继英说,淄博市将营商环境创新列为“一号改革工程”,打造营商环境改革升级版,新制定实施6个方面146项改革任务,创新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服务企业专员等制度,健全极简、极优、极细、极速、极致“五极”服务模式,打造“办事不求人、效率快一步、服务更暖心”的营商环境品牌。

淄博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高能级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记者 王佳声 杨淑栋 刘磊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淄博市强动力、增活力,建立全链条闭环式推进落实体系,以系统思维推动“十大创新”落地见效,以高能级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淄博把科技创新作为全面创新的核心,积极构建科创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集聚。图为淄博科学城。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

“这是专门用于疫苗灭活的生物灭菌器,运行温差可控制在±0.2℃,远小于±1℃的传统行业标准。”日前,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中心科长杨金彬说。今年3月,新华医疗的消毒灭菌设备、放疗设备、制药设备入选首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

“公司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创新之路,逐步形成了面向市场、着眼未来的三级产品研发体系。一级研发密切联系市场,由各事业部的研发人员直面市场需求,对销售的产品进行快速升级换代、工艺改进、技术支持和延伸开发;二级研发由项目部、新品部等组成,有针对性地研发2至3年内要上市的战略产品;三级研发是公司级的,由技术中心组建项目部,重点研发未来几年战略扩展性强的产品。”杨金彬告诉记者,新华医疗推出研发倍增计划,2021年的研发投入比2020年增长76%。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淄博市强化创新支撑,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全面创新的核心,深化科教创新赋能,启动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展科技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计划。目前,淄博市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379家,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从2019年的不足400家发展到现在的1027家。2021年,淄博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25.9%,列全省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8.91%,位居全省第一。

本报记者在位于淄博综合保税区的达芬骑动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采访。

科技创新平台是优质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是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这几年我们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建设了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等8个省级创新平台。”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志坤说,在营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公司每年仍保持10%左右的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投入近7000万元,占公司销售收入的10.5%。目前,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450余项,16项技术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淄博市积极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化应用研究—公共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矩阵,科学城科创中心、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加速建设,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4所高校相继落户淄博,137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淄建立校地、校企新型研发机构241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400余家,全产业链竞争力显著增强。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明确,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生态优质、创新成果迸发的创新驱动现代化新淄博。创新指标争先进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万人拥有研发人员数达到110人年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50%以上。创新要素集聚丰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0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00家,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

集聚更多“城市发展合伙人”

“到淄博去。”毕业于四川大学新材料专业的博士夏立超,两年前做出了这个决定,妻子丁薇薇也支持他的决定,两人入职东岳集团。

“淄博优厚的人才政策和对人才发展的重视程度,让我们动心、安心。东岳集团是氟硅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为我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夏立超说,“我们来淄博一个月,生活补贴的申请就通过了,还办下了‘精英卡’。”如今,夏立超当上了东岳研究院含氟聚合物加工研究室主任,丁薇薇也成了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工程师。

青年是城市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是城市的活力所在。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宏业介绍,为了最大力度吸引青年人才,淄博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人才金政37条”“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25条”以及升级版的“人才金政50条”等一揽子政策,成立10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启动百名博士、千名硕士、十万大学生集聚计划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

淄博市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全国高校开展“名校人才特招活动”,邀请广大学子选择淄博、创业淄博、乐居淄博,成为推动淄博转型发展的“城市发展合伙人”。

淄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动能中,还有一批扎根企业的特殊人才——“科技副总”。

“企业成立之初,产品单一,技术也不完善。‘科技副总’来了后,技术难题迎刃而解。”慧科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守余所说的“科技副总”,是来自山东理工大学的李德刚博士。作为淄博首批聘任“科技副总”的企业之一,慧科利用李德刚团队开发的“新型分子筛PVC复合稳定剂”项目,实现快速发展: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塑料稳定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研发平台,获评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本报记者(左三、左四)在位于淄博高新区的新恒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采访。

2020年7月,淄博在全省率先出台《高校高层次人才挂任“科技副总”选聘办法》,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选聘高校博士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截至目前,已有来自高校的453名专家学者,履新淄博企业“科技副总”岗位。

淄博通过政府搭台,链接起一个强大的资源平台,一端连着人才和科研,一端指向产业和市场,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开花”。7月18日,第十五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开启。十五年来,超过1100家(次)高校院所、130余人(次)“两院”院士、4200多人(次)国内外专家到淄川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合作,21位院士先后在淄川设立工作站,淄川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4家,累计推动1500多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旨在畅通企业与高校院所、专家教授以及国内知名企业的对接交流,以人才链之强托举创新链之活、产业链之优。”淄博市副市长、淄川区委书记田兵兵说。

“淄博效率”利企便民

在山东德恒电气有限公司崭新的智能车间,一个个高压电器开关从生产线上装配完成。“多亏了审批部门的‘拿地即开工’改革,帮我们抢出了小半年工期,新厂顺利建成投产。”该公司项目负责人孙大昕说。

该项目前期手续一直很顺利,可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时遇到了难题。德恒电气是淄博高新区内首例办理分期缴纳土地款的企业,企业缴纳首期土地款后签订《国有土地出让合同》,需待剩余土地款在约定期限内缴纳齐全后再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但按照规定,未办理《不动产权证书》,无法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那时已经11月份,一旦封冻就无法施工,最早也要等来年开春,这可急坏了孙大昕。

淄博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工业投资项目“1+N”审批制度改革(“1”即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N”即承诺审批制、“标准地”出让、“先建后验”、区域评估评审、帮办代办等审批方式),可缩短审批时间80%以上,全面提升项目审批效率。

淄博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把德恒电气的项目纳入工业投资项目“1+N”审批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全程帮办代办,协调组织建设、环保、规划、土地等部门召开了项目联审会,用《国有土地出让合同》作为用地手续代替《不动产权证书》,以企业承诺的方式,给予办理。在窗口提前预审的基础上,仅用一上午的时间,企业就拿到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淄博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范桂君告诉记者,淄博持续深化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制定实施6个方面146项改革任务,创新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服务企业专员等制度,健全极简、极优、极细、极速、极致“五极”服务模式,打造“办事不求人、效率快一步、服务更暖心”的营商环境品牌。今年5月,淄博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个成立仅三年多时间的单位,成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行政机关。

“我来提取公积金还住房的商业贷款,以前需要结婚证、借款合同、还款流水等,现在只需要准备银行卡号和贷款账号,几分钟就办完了。”家住张店区的巩岩为“无证明城市”建设点赞。

在为群众、企业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和贷款业务时,工作人员可通过业务系统直接获取不动产登记、公安、人社等32项政务数据,共享应用身份、户籍、婚姻等6类电子证照以及10家市内商业银行住房商业贷款合同、还款流水等商贷信息,自动核验公积金业务办理条件,做到所需材料应简尽简。

淄博市把全面建设“无证明城市”作为2021年13件重大民生实事之一。目前,全市共公布取消、免提交证明事项13427项,预计年免提交材料500余万件,基本实现办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无证明”。“我们对索要和开具证明事项实施双向梳理,推进全市证明事项清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全市共直接取消证明事项2625项,对单位性质证明、改制证明等奇葩证明一律取消。”淄博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静说,多个证明取消后,淄博市打通多个证明替代路径渠道,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短评

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级

□大众日报记者 杨淑栋

城市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作为老工业城市,淄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全面创新的核心,以全面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淄博市深化科教创新赋能,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和企业创新意识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企业从2019年的不足400家发展到现在的1027家,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同比增长率均位列全省第一位。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和主动性明显提升,创新活力逐渐迸发,以科技创新推动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正得以快速应用和迭代升级。

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以人才政策、营商环境等公共服务为基础的创新生态。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引才只是人才战略的第一步,优化科研人才引进、成长和创新的环境,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材率,才能留住人才,拔高“人才金字塔”塔尖,让人才迸发创新活力。无论是“人才金政50条”,还是“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25条”,都正在加快智力要素向淄博聚集。

让营商“软实力”成为转型升级的“硬支撑”。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痛点,淄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开展流程再造,促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文字:王佳声 杨淑栋 刘磊

视频:王佳声 王世翔

编辑:蒋兴坤 王召群 徐超超 沈静

美编:于海员

已刊发篇目: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①:“十大创新"看青岛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②:“十强产业"看青岛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③:“十大扩需求"看青岛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④:“十大创新"看威海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⑤:“十强产业"看威海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⑥:“十大扩需求"看威海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⑦:“十大创新”看烟台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⑧:“十强产业”看烟台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⑨:“十大扩需求”看烟台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⑩:“十大创新”看潍坊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⑪:“十强产业”看潍坊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⑫:“十大扩需求”看潍坊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⑬:“十大创新”看日照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⑭:“十强产业”看日照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⑮: “十大扩需求”看日照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⑯: “十大创新”看枣庄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⑰: “十强产业”看枣庄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⑱: “十大扩需求”看枣庄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⑲:“十大创新”看菏泽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⑳:“十强产业”看菏泽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㉑:“十大扩需求”看菏泽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㉒:“十大创新”看济宁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㉓:“十强产业”看济宁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㉔:“十大扩需求”看济宁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㉕:“十大创新”看泰安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㉖:“十强产业”看泰安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㉗:“十大扩需求”看泰安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㉘:“十大创新”看临沂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㉙:“十强产业”看临沂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㉚:“十大扩需求”看临沂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㉛:“十大创新”看聊城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㉜:“十强产业”看聊城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㉝:“十大扩需求”看聊城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㉞:“十大创新”看德州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㉟:“十强产业”看德州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㊱:“十大扩需求”看德州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㊲:“十大创新”看滨州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㊳:“十强产业”看滨州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㊴:“十大扩需求”看滨州

责任编辑: 蒋兴坤     签审: 梁开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