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爱珍:临朐百岁“张海迪”

大众日报记者 谭佃贵

2023-09-28 16:04:4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望着躺在病床上,只能靠管子进食的百岁老人于爱珍,看着儿女们精心为她保存的《晚霞》《晚晴》《养生诗话》《心声古风诗》《名联撷萃》等5本书,人们都震惊了:这竟是老人动了脑瘤手术致右侧全瘫,仅靠左眼微弱视力,戴着老花镜,借助放大镜,用左手写字,一点一横、一横一竖写成的近40万字的个人诗作专著。

前些年,于爱珍曾左手拄着拐棍,左身带右身,拖着吃力的双腿,或去街巷,或去邮局,将自己的千本书籍,赠送给近千名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文友诗朋……

近些日子,记者探访在临朐县人民医院病房楼住院的于爱珍。年逾六旬的孙端孜是于老的二儿子,他站在母亲的病床前,为卧床老人每两小时一次鼻饲,白天黑夜不间断。听到母亲含糊不清但充满气力的喊话,儿子从病床前的凳子上起身,赶忙走到床头,俯下身,嘴角贴着母亲已耳背的耳边,用胶东话准确“翻译”母亲的话语意思表达……

因与于老不能直接对话,记者听取于老5位子女和县委组织部、县老干部局干部等人员的讲述,与于老的接触者交流,翻看一本本诗作,字里行间满满正能量。这位从战火纷飞年代走过来的老革命干部形象浮现眼前,让人尊敬,书写于老坚守信念,战胜困难,用诗歌唱生活的生命奇迹。

腰别手榴弹的英姿女子

昆嵛山曾是胶东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942年1月,抗日烽火燎原,刚满16岁的文登姑娘于爱珍,在担任村贫协主席的父亲指导下走出家庭,进入胶东女子中学,参加革命成为一名进步学生。当时形势紧迫,日寇侵犯猖狂经常扫荡,党组织及时组织群众向深山转移。女子中学生念书,整天“跑鬼子”,日本鬼子来了,就把书藏起来,人跑到山里去了;等鬼子走了,再回来接着念。学校雷厉风行军事化,校长丁一舍弃一切关爱学生,向每名女生发放一枚手榴弹,都怀揣着别在腰里,教导员带着枪告诉女生“士可杀不可辱”,应付随时可能遇到的危险。真乃“日侵校处动荡地,女中铁血育火种。吾等学成赴各地,撒向全国烧连营。”

在校期间,于爱珍和战友们一边紧张学习,“膝盖作为课桌用,树林便是大课堂”,一边投入抗日游击战争,“日寇出洞校转移”,成为怀揣手榴弹的“女兵”。在后来的诗作中,于爱珍描述胶东女子中学时期的生产生活:“初考进女校,笔如耕田繁。抽空忙习课,莫让笔纸闲。笔纸镰刀样,半年升乙班。精兵大减政,我竟留校缘”。

1943年8月,于爱珍进入胶东蚕校学习。“收得万余石,民以为蚕絮”。胶东土地很少,人口又多,多以养蚕为业,种柞为本,以此山茧为养生之源,是中国柞蚕发源地。在胶东蚕校,于爱珍努力学习柞蚕的饲养殖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1944年8月,于爱珍进入胶东建国学校农科蚕丝班学习,对当地养蚕制丝有了进一步认识。

满腔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为先。于爱珍于1945年1月1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同年7月,她从胶东建国学校毕业后,被党组织分配到胶东蚕场担任技术助理员,还去栖霞县担任实业科科员。1947年8月起,继续在胶东蚕场担任技术员。新中国成立后,于爱珍在胶东威海蚕场任副场长。

1950年8月,于爱珍到海阳县蚕场担任副场长。在这里,于爱珍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孙兆敏,一个烟台蓬莱籍后勤部队军人,在同一个临时党支部担任党支部书记。

自此以后,于爱珍一直从事林业领导技术工作,足迹从东到西、从西到中遍及全省,1951年12月在胶东蚕业改进所推广股任副股长,1953年3月在莱阳专署实业科任特产副组长,1959年5月在海阳县蚕校任政治、业务科教员,1962年4月在省立邹县蚕场任业务科长,1964年4月在临朐县蚕种场任副场长。威海刘公岛、烟台烟台山、海阳丛麻院蚕场,莱阳梨产地、孔孟之乡的邹城蚕种场、沂蒙革命老区的临朐蚕种场都留下了她奋斗的身影,被誉为革命阵营中的“蚕姑”。

春蚕吐丝,吐出“精气神”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个军人妻子带着年幼的几个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当于爱珍的三儿子孙川孜谈到自己的名字时,无不感慨道:“那时父亲在新疆是一名铁道兵,也许对新疆风俗有着特殊的感情,给我们兄弟仨起名端孜、川孜、宽孜,大哥孙巍、大姐孙霞的名字没带‘孜’”。

1964年3月,孙兆敏因铁道兵身份,从部队转业到地方,选择专业相近的临朐县建筑公司工作,以后又成为临朐县建设银行第一任行长。于爱珍带着子女随夫调动,由邹县蚕场转到临朐县蚕种场工作,定居临朐。国家给予行政干部定级18级,她感觉不够资格,党和人民给了自己过高的待遇,主动要求降一级,最后成了19级行政干部,一直到离休没有改变。

“当时邹县蚕场植桑养蚕4000亩,母亲到了临朐积极发展植桑养蚕,一度达到200亩,培养出了许多养蚕能手,但最有名气的当属闻名遐迩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赵兰英,临朐县是山东省的主要产茧区和著名的桑蚕之乡。”孙川孜谈到临朐蚕茧,为母亲所做的贡献竖起大拇指点赞。

从于爱珍后来的诗作中,我们看到:“一切实生桑都是叶小而薄,一切嫁接桑都是叶大而厚,一切桑的品种各有不同,一切湖桑适合喂养制种蚕,一切鲁桑适合壮蚕壮丝用。一切无盐碱土地都长桑……”。一首《桑》诗,读懂了于爱珍钟爱的桑蚕事业,认识到了她娴熟的植桑养蚕技术,奉献给农民增收致富的良方妙囊。

就在于爱珍植桑养蚕事业鼎盛时期,由于连日深入乡村、奔波田园桑田蚕场,她在技术指导蚕农采桑养蚕时累倒了,出现头晕呕吐症状,经医院治疗确诊为脑瘤。

更不幸的是,1970年8月,于爱珍脑手术致残,口歪眼斜,右侧全瘫,右眼失明,什么也看不见。左侧和大脑功能尚全,但一切行动全靠左侧,五官变形,左眼视力只有0.3,右手残废,只有一只左手能动。

面对自身发生的这种突变,于爱珍悲痛之中,并没有气馁,在丈夫和家人的鼓励支持下,放下在外人看到自己“丑陋”面孔的思想包袱,开始锻炼用左手。读书、看报和写字全靠老花镜加放大镜扶持,左手写字,左手拿勺吃饭,左手拄棍短途行走,左身带右身,行走不便,艰难至极。1980年11月,于爱珍在临朐县蚕种场副场长任上离休。

离休后,于爱珍是个闲不着的人,拖着病躯到街上走走看看,当在街上书摊发现诗歌刊物,感到很好,就买上几本带回家。她看后,感到很难学,可又一想,难学也要学。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于爱珍看来,自己虽然体残年老,很难再为国家做些什么,但感觉脑子还算清醒,可以用现有的条件为社会发挥余热,决心学写诗,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的意志中去,儿女帮忙给订购的《诗刊》杂志。

从《诗刊》上,于爱珍发现《诗刊》举办的函授学院正在招生,就毫不犹豫报名参加全国诗歌函授学院学习三年。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由于基础弱,于爱珍先在普通班学习,后来又上提高班和旧体诗班。在学习期间,于爱珍一面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认真完成作业,一面下大气力读《唐诗》《千家诗》,读当代诗人艾青、臧克家的作品,当地作家冯恩昌的诗歌,也读朱先树、阿红等人的诗歌理论,还做读书笔记。就这样,于爱珍坚持不懈,一方面读,一方面写,拜访当地的名师曹文彬、李师训、张立平、刘起科等人,写作与身边的人和事相结合,找好诗眼,通俗易懂,提高写作水平。于爱珍感觉写得好些的诗歌,就大着胆子向报刊投稿,《青年诗林》《科学诗刊》等报刊发表了多首诗,她高兴地流下眼泪,这更激起她写作的热情和信心。

就这样,于爱珍感到“诗歌成了我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总是愿读愿写。”“人说我爱诗如命,而我也觉得一刻也离不开诗。诗歌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智慧,给了我新的生命。”

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和耕耘,终于在1997年4月,于爱珍近古稀之年写成第一本诗集《晚霞》,并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这个集子中,有白话诗,也有古诗。虽然是短短的百页诗,但这是一个残疾老人的生命的结晶。这位左手写字的“轮椅诗人”,将诗歌奉献给读者,或许有人读后会受到一些启发和鼓舞,这也是于爱珍出版诗集的目的。

“轮椅诗人”,启迪人生

当身体遭受挫折,离开奉献大半生的蚕茧事业,一下子成了“边缘人”,很难接受。在于爱珍看来,自己不能光等人伺候,要发光发热,证明生命的存在。要歌唱,要说话,要交流,就要找一种特殊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找到一个出口,把自己的情感,接触过的很多的人和事情,要说给大众听。

于是,她励志学诗,用“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界,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就有了创作的源泉和不懈追求的动力,每天有事做,并且非常有意义。从此,她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不是名人,也没有什么英雄模范事迹。但我就是我,没有伪装,没有粉饰,我孜孜以求的是让自己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通过燃烧自己,给人们留下点光热,留下点善良,留下点正直,留下我实实在在的印迹。”这是于爱珍创作诗歌的初衷与心声。

诗,就这样引爆这位病残老人灵魂热能,燃起这位病残老人的生之火焰,树立这位病残老人的精神支柱,成为这位病残老人继续奉献社会的艺术方式。

于爱珍是蚕业界一个老兵,对蚕业一往情深,中年因病不得不离开自己终身热爱的事业。她说:“我像山野的小草,诗如温馨的春风。风吹着我,我想开花,想结果,虽然我的头上,岁月已洒满了雪”。

于爱珍在74岁抒怀:“名利无求平凡过,今生笃定这般活”,这就是她的生活信念。正是有了信念的支撑,她才能拖着残病之躯,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诗歌创作20多年,并有了后续写就的《晚晴》《心声古风诗》《名联撷萃》诗作收获。

在编写诗集《晚晴》的过程中,于爱珍的老伴孙兆敏不幸于2000年7月去世。这对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使她处于极度悲痛之中,一度中断了诗的创作。但是,顽强的毅力,又一次把她从精神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重新开始了《晚晴》编写的后期工作。孙兆敏不仅是于爱珍生活上的伴侣,也是她诗歌创作上的知音。她在一篇《告兆敏》诗中写道:“《晚晴》即来时,如何告君知?”让人深切感受到夫妻共铸诗魂的浓浓情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于爱珍对亲人、朋友、同志的鼓励和支持充满真情和挚爱,坚持每天都记录在她的诗歌中。诗人阿红给予她热心培养、帮助改稿,并为诗集写序,她把千言万语凝聚成“若非天意怜幽草,何缘千里会东辽”,来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激之情。对与自己有相同的经历和遭遇而不懈追求生命真谛的张海迪,她怀着衷心的敬佩,写下了“文章人品扬中外,神州风采驻红颜”的赠语,张海迪为于爱珍诗集出版题写“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海迪都来看望过她。于爱珍把诗集邮寄给《极限人生》作者朱彦夫,并赠语“呕心沥血创极限,光照人生路万千”,表达对“中国保尔”朱彦夫的崇敬仰慕。对帮助支持于爱珍创作诗歌的文联文学创作室、省蚕学会、《星星诗刊》、县广电局、一中等单位的诗人、教授、同事、同学、编辑、教师,都一一对应写出诗歌,表达真挚情谊,清澈见底,直入心脾。

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生命价值在于为祖国、为大众、为未来去创造、去奉献,和与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崇高人格。于爱珍虽然病残,但她没有悲观失望,没有坐享其成,依然爱诗如生命,从心灵流泻的诗给人精神力量。敢于吃苦,努力抗争,奉献社会,于爱珍成为年轻人、残疾人的励志榜样。

60岁的临朐残疾人刘德军在城关街道卖字画,从新华书店购得诗集《晚霞》,了解到作者是一位残疾老人,被于老精神所感动,树立起生活的勇气,买卖字画比正常人干得还好,他还有了一个“刘奋斗”的绰号。临朐奇石市场上,52岁的王兆文也是一名奇石经营户,他从新华书店买到了于爱珍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名联撷萃》,从书中寻得警句名言,为一块块奇石起名字,引人注目。把精神与知识用在经营上,收获益丰,不能不说这是因为一本书的力量。

于老中年因病手术致残后,仍以顽强的超人毅力,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像婴儿一样重新学走路,全靠老花镜、放大镜,坚持读书、看报、学习、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成为左手写字的“轮椅诗人”,寄发的信件上万封,所写的手稿就有几大箱,摞起来有1米多高。10年时间先后出版《晚晴》《晚霞》等五本诗集,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体现了一位老干部的高尚情怀,给人们留下无穷的思考。她用一片爱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春蚕到死丝方尽,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于爱珍在近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始终坚守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处于国家危难还是身体逆境之时、始终保持一种坚强的信仰与信念,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迎来朝阳和希望。她功绩卓著,德高望重,先后获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平凡中孕育着母亲的伟大。于爱珍老人有5个子女,都非常孝顺,轮流伺候母亲照顾到位,洗脸、擦身、鼻饲、翻身、换洗、陪床打针等等,与老人握手拉呱,让老人卧床安心治疗不甘寂寞,享受天伦之乐。而此时,于老更对子女多了一份眷恋和依赖。

“子女对父母的好不及父母对子女的1%”。于爱珍的大儿子孙巍带头孝顺父母。他把对工作的一腔热情,作为孝敬老人的最好报答。他从乡镇、县城到省城“三级跳”,成长为《大众日报》资深记者之一。他先后担任驻站记者、机动记者、记者站长、业务总监,1998年被评、聘为高级记者,全省十七个地市都有他在《大众日报》发过的头条新闻,曾荣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全国省市区党报好新闻二等奖、华东九报“短、重、活”新闻二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出版新闻作品集《万千宠爱在一独:寻觅新闻实战中的顿悟》,并无私到各地传授新闻写作经验,培养了一大批通讯报道员队伍。

“六七十岁了,能陪伴在母亲身边,是一种幸福滋味!能照顾母亲是我们的福气!”正是心怀感恩,于爱珍子女们在病房里无微不至照顾于老,孝道感人,誉满临朐。

祝福抗击病魔的“百岁老人”于爱珍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卢相青 报道)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