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最初说的是谁?孔老夫子识人也看走眼

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2017-05-02 09:3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语,那么,这句“不可貌相”,最初是赠给谁呢?
这个人复姓澹(Tán)台,名灭明。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一说在今山东武城)人,比大圣人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虽抱守“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却总对他爱搭不理,让人家坐冷板凳。

以貌取人的孔子没把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弟子子游却对澹台灭明甚为欣赏。子游从武城宰任上回曲阜看望孔子时,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向孔子推荐澹台灭明时选取了一个最为典型的事状——“行不由径”。“径”是小路,澹台灭明平时走路只走大道,从来不抄近路、走捷径。他做人也是这样,一贯规矩本分、坦诚正直,从来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有时他甚至有点儿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当差多年,如果不是公务,他决计不会跑到子游的房间去。
“行不由径”虽然是生活中一个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的品质。春秋时期,礼制崩坏,法制阙如,社会秩序主要靠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维系。如果人人都能像澹台灭明一样严守规矩,从“行不由径”之类的小事做起,个人虽然增加了一些麻烦,多走了几步路,但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人人都图方便、走捷径、占便宜,那么社会就乱套了。
澹台灭明自学成才后,独辟蹊径,南下吴楚游历讲学。澹台灭明虽相貌丑陋,却胸怀宽广。他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他不但像孔子那样释《春秋》,习“六艺”,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提倡孔子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风气,“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方法等等。

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当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在几十年内为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的名气也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幡然悔悟。
对比一下孔门其他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开始时,他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反观澹台灭明同学,孔老夫子不胜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

澹台灭明后来在他聚徒讲学的南昌百花洲畔去世,当地人民千百年来一直在纪念缅怀这位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先贤——南昌城内有进贤门,东南有进贤县,进贤县有栖贤山,都是因澹台灭明而得名的。在南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宋绍兴年间,有个叫钟傅的地方官初入洪州(今南昌),便动手拆墙筑城。由于惊动了不该惊动的地方,所以晚上钟傅便做了一个古怪的梦,梦见一名丑汉找到他一边痛哭一边诉说:将军为何暴我尸骨于坟墓外?说完叹气走了。第二天就有百姓报告,在城东南角挖到一座坟墓,一检验发现是澹台子羽的尸骨,立即停止施工,用砖瓦修复坟墓,并筑立一亭,后人又在离墓不远处建了一座澹台祠,因为当时建澹台祠的四周砖瓦成堆,所以当地叫做瓦子角。

更神奇的是,在南昌西汉海昏候墓出土的孔子衣镜中,左下侧竟也绘有澹台灭明像。考古人员认为,这件器物不仅是一面屏风,同时也是一面具有“图史自镜”作用的穿衣镜。专家认为,刘贺这衣镜照衣照面,也有照心的用途。做镜者是希望刘贺在照鉴自己衣冠形容的时候能够做到“图史自镜”,于“镜面”中看到自己的衣冠形象,于“镜背”上看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迹,把圣人的形象、故事当做镜子,与自己进行对照,借鉴着圣迹贤语“三省吾身”,从而达到“见贤思齐”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