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纵身一跃,他用担当诠释见义勇为

大众日报记者 王洪涛 刘涛

2021-12-03 07:06: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11月29日21:30,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新泰市青云街道管家洼村村民赵利心一沉,一把抓过手机——

“岳家庄乡辉德村今天走失一名十三岁男孩,父母焦急万分……”

一边迅速核实信息,一边调兵遣将。儿子赵振兴已经带上照明、雨衣等装备出门了。一场紧急搜寻行动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启动起来。

22:04,同舟公益救援队群发起第64号寻人“动员令”,队员快速响应,接龙不断加长。

22:30,李鹏、陈猛、刘超……12名搜寻队员和车辆陆续汇集,向少年所在的辉德村出发。

23:05,各路人马到达少年失踪地,沿途爱心车友帮帮团等不断加入,一张大网撒开。

30日2:18,少年在5公里外的北邱村被找到,正躲在一处屋檐下瑟瑟发抖。

已过夜半,恰逢今冬第四次大范围寒潮来袭,北风刺骨,寒雨淅沥中,救援队员返程的步伐疲惫又轻快……

像这样的寻人行动,自去年8月20日新泰市同舟公益救援服务中心(救援队)组建以来,赵利已组织64次,不知避免和减少了多少家庭悲剧。

更让赵利名声大震的,是他36年来不求名利义务参与水上救助100多次,特别是不惧危险救起16条生命以及40多次打捞溺水死亡人员的义举。11月5日,赵利当选第八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纵险犹向险处行

青云湖,紧邻新泰市区,周边遍布村庄,既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之前农民劳作之所。管家洼村就是青云湖边的众多村子之一,赵利的家离湖边就十几米远。

赵利,53岁,黝黑的脸,个头不是很高,双目炯炯有神。

在湖边长大的赵利,打小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年轻时的他,能在水里游三个小时不停歇,一个猛子十米深,水下能潜五十米远。下网逮鱼,高一米半的渔网,他两只手悬空拉网,踩着水能拉150米长。小时候跟人比赛游泳,他总是先让对方游出10米,不出三秒钟就能赶上。

赵利还有个绝招,潜水能睁眼,“连钓鱼线我也能在水下看得清”,水下一口气能憋一分半钟。他曾和发小在湖边向水里撒下十把钥匙,赵利一个猛子扎下去,不大工夫就能一个不落地捡上来。

“我这一身本领都是父亲教的。”在赵利的记忆中,父亲就是名英雄。曾当过海军的父亲在部队时,就因在威海海岸边冒险救起被巨浪卷走的两名女游客而“火线”入党。退伍后,有一次,父亲带着六岁的赵利在湖边玩,看见有人落水,他把赵利撇在岸边就跳进了水里。把人救上来后,看着又哭又闹的赵利,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见死不救有罪啊!”

“父亲这句话影响了我一生。”前几年父亲已病逝,但这句话,赵利一直记着。

赵利第一次救人是在1985年。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本村有个小孩叫张光新,和小伙伴在湖边玩耍时无意被推下了水,不会游泳,加上惊吓,越挣扎离岸边越远。

那可是村里早年打石灰留下的一个深坑,水下全是乱石,水情复杂,十分凶险,好多人听到信儿赶来,可都不敢下水。

赵利赶到,想都没想一个猛子扎了下去,奋力将张光新托出水面救了出来。他爬上岸时,腿上被划了好几道血淋淋的口子。

“赵利是我的大恩人,要不是他,我早就没了命。”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张光新仍然很动情,在他眼中,赵利就是一个侠客,不光救了自己,他还总是在别人危难之时伸出援手。

赵利救人最危险的一次是在1990年的腊月,一名妇女轻生投湖,瞬间被冲离岸边十多米远。赵利麻利赶到,来不及脱掉厚厚的棉衣就纵身跳进冰冷的水里。刚游到落水者身边,就被她一下子死死抱住,再也不松开。

“当时身上的棉衣已吸满水,加上落水妇女挂在身上,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拖拽着我向下沉,我头一次感到死亡的恐惧。”赵利回忆,“生死关头,我灵机一动,硬憋着一口气快速下沉,落水妇女本能地松开了我,我回手一把从背后抓住她,拼尽全力把她推到岸边。”

上岸后的赵利精疲力尽,全身冻透,一下子就瘫在了地上,“我们几个人七手八脚把他抬回家,当天夜里,他就发起了高烧,挂了好几天吊瓶才慢慢好起来。”赵利发小管峰说。

还有一回,也是从石坑窝子里救人,赵利扎猛子时把头碰了个大口子,淌了一脸的血,脚也被扎破了,一瘸一拐回到家。妻子李花心疼得直掉泪,一边给他包扎,一边不停地念叨:“救人是好事,可要有个好歹,让俺娘俩怎么过?”

赵利却说:“媳妇唠叨归唠叨,看到有人落水,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去救,耽误几秒钟,一条生命可能就没了。”

几番死里逃生,受伤已成常事,但赵利救人行动依旧。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没事就在湖边溜达。36年,他凭一己之力把溺水者从鬼门关拉回来,用双臂托举起16人的生命之光,点亮16个家庭的希望之火。

侠骨义胆济危困

在赵利看来,单纯救人不是难事,难的是打捞死者。受根深蒂固的老习俗影响,不少人都觉得这种事晦气。加上死者经水浸泡变形发臭,打捞者要经历安全风险和心理压力的双重考验。

年轻时他一度害怕,父亲曾一次又一次地开导他:“这是做善事,为的是让死者入土为安,家人早日心安。死者泡在水里的每一分钟,对家属都是煎熬。”后来打捞的次数多了,胆子也就练出来了。

对溺亡者的打捞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如何化解溺水背后的问题。他在长年的志愿服务中发现,这样的家庭往往祸不单行,贫困常常伴随其间。

2020年8月的一个晚上,大雨瓢泼,有人溺水请求支援,赵利一边组织人员,一边收拾装备。

“当时雨下得很大,不到半个小时,我带的船就积了半船水,我和另一个救援队员也淋成了落汤鸡。”拉船的车辆来了后,两人徒手把数百斤的船抬到了车上,向落水现场奔去。赵利事后回忆,这船要搁在平常四个人才能抬得动,不知当时哪来的这么大劲儿。

经过三天两夜地毯式搜寻,溺水者终于被打捞上来,但早已失去生命。“他的两个儿子就在旁边,最大的才八岁。”赵利一看到这两个幼子的可怜模样,泪水哗地涌出了眼眶。

事后,他了解到,逝者走后三天,妻子甩手而去。年近60岁的奶奶带着两个小孙子艰难生活,家徒四壁。

“我见不得小孩受苦。”他决心要帮帮这个家庭,随即在公益志愿群里发起募捐,先后募得善款7000多元以及大量日常生活用品。后来,他还多次回访,帮他们申请列入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更多的被救者,或碍于溺水起因有伤自尊、或顾及隐私不愿露面、或生怕株连家庭名声而悄然离去,有的连救人者赵利的名字都不知道。赵利总能泰然处之,从容面对,无怨无悔。

“只要有人落水他就会急着去救,不图名利,更是从来不要一分钱。”对赵利的所作所为,街坊邻居都看在眼里、敬在心里。村民郭玉莲就说,老赵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这个荣誉实至名归,我们村民没有不敬佩他的。

从17岁第一次义务救人,坚持到现在已36年,人们大多支持他、理解他、称赞他,可也有人说他傻,问他图啥,自己就不怕死吗?救人总有险,几次遇到险情,事后赵利也怕。但情况紧急、不容多想,生死关头,尤其是冬天,面对寒风呼啸、湖水冰冷刺骨,稍一犹豫,错过“黄金4分钟”,就会失掉一条鲜活的生命。

“百姓心有一杆秤,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正是赵利侠骨义胆的底气所在。

志愿服务扛大旗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所有人的力所能及。

多年的救援让赵利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为了救更多的人,他开始琢磨如何将这面志愿救援的大旗更好地举起来并传承下去。

以前,他是“游侠”,救人全凭单打独斗。现在他要创建救援队,变单枪匹马为组团出击。

但如何去创建并运营一个团队?他向政府有关部门求助,当时,新泰有个好人协会,有专门的志愿组织孵化中心,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赵利找到好人协会带头人刘珂,求得他的专业指导。

2020年8月20日,由赵利发起的新泰市同舟公益救援服务中心(救援队)正式成立了。目前,已拥有156名注册志愿者队员,以及400多名外围救援力量。他们的救援行动已扩大到平邑、兖州等周边县市区甚至省外。

队员全部自费购买了救援车辆、快艇、救生衣、声呐、照明等器材设备,提供水上应急志愿救援服务,填补了新泰市水上公益救援的空白。赵利这几年投入救援行动上的费用不下十几万元,其他队员花费几万元、数千元则更为普遍。

“我就是冲着老赵来的。”队员王宪进说,“跟他接触过一次,觉得他为人善良忠厚,就决定跟他干。”像王宪进这样加入救援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有公务员、工人、农民、建筑队长、酒水老板、专职消防员、学生,还有夫妻、母女一起加入的……

11月27日,冬日里难得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湖边,三三两两的大人孩子在滨湖广场休闲娱乐;湖上,冲锋舟来回穿梭,身着亮眼救援服的队员在进行水上救生演练,船头激起的水花打湿了他们的衣服。

为了提高队员的救援技能,赵利组织队员定期开展水上演练,包括冲锋舟驾驶技术、声呐水下布设方法等。他还专门从北京请来老师,对队员进行专业培训,教他们学会了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急救方法。

“学习这些专业急救法,提高了我们队员的施救能力。”在救援队学会了开冲锋舟,志愿队员杨永芹很自豪,“虽然还不够专业,关键时候也能顶上去。”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溺亡事故发生,赵利会利用寒暑假及周末、晚上等时间,带领团队在青云湖边做防溺水宣传。他还鼓励有条件的孩子,到专业游泳馆去学习游泳。

“温室里的花朵见不得风雨。一些学校怕出事故不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甚至不让学生出门,这是一种只堵不疏的做法。”赵利说,“家长要把安全意识传达给孩子,该掌握的技能教给他,学校也要提供条件,比如游泳就很有必要人人掌握,但新泰正规的游泳场所太少了。”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绝对是误解,也产生了误导。”家住谷里镇高西村的队员郝作金深知学会游泳等求生技能的重要性。他有两个孩子,大的19岁,小的11岁,为了教他们游泳,前年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个大水池,利用一个暑假教会了他们。“游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可以健身,可以自保,还可以救人。建议学校都把这门课开起来。”

除了水上救援,救援中心还有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寻找走失人员。自去年成立以来,救援中心已先后协助查找64名意外走失人员,老人孩子居多,目前已找到20多个。其中寻找西张庄镇宫北村78岁的走失老人最不容易。

“当时快到中午十二点了,我从朋友圈看到走失老人的信息。”队员朱培程告诉记者,他迅速与走失老人亲属取得联系,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将此事报告给队长赵利。不到一个小时,赵利就召集30余名队员赶到走失老人家里协助寻找。

“我们没有任何线索,只能通过监控,一个个排查。”赵利说,当天他们排查到凌晨一点,没有线索,第二天继续寻找,又找到凌晨一点,还是没有线索。直到第三天,才在远在济南莱芜区的苗山镇发现老人,队员总计行程数百公里。

随着救援规模的不断扩大,救援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受父亲影响,赵利的儿子赵振兴也加入了父亲的救援团队,并已成为骨干之一。“我从去年8月开始参加公益活动,到目前已参与搜救20多场,我要把父亲的公益事业传下去,把这面大旗举起来,不给父亲丢人。”赵振兴说。

常年在外奔波的赵利,很少顾得上自己的小家。照顾家的担子就落在妻子李花一个人的肩上。难得的是,李花没有任何怨言,她也热心公益,先后劝导多名轻生女性放弃一时之念,回归正常生活。她还一人承担起全部家务,悉心照料两家3位年过古稀且常年生病卧床的老人。“老赵在外面救人,做的是好事,是善事,我再苦再累也要全力支持他。”去年,李花被评为孝老爱亲“山东好人”。

自从救援中心成立,赵利就全身心投入到救援中去。没事他就带上队员在青云湖边巡查,除了防溺水宣传之外,还增加了防火、防疫抗疫等宣传内容。他说:“成立救援中心,对我们来说,救人就变成了一份事业,不图任何回报,就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人温暖一座城。目前新泰市志愿服务队伍达到2800余支,建成了986处镇村志愿服务站点,建立了10个市级志愿服务工作基地,注册志愿者超过22万人,人数和比例都居泰安市第一位。“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新泰的新风尚。

风雨同舟显大义

赴河南抗洪救灾是同舟公益救援服务中心成立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回忆起那场救援,赵利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今年7月,河南突发特大洪水。大义山东人,鲁豫一家亲!赵利没有犹豫,22日,他拿着手里的队员名单反复思量,发出了出征救援信号。

“老赵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一招呼,我二话没说就跟上了。”王泰然是新泰一家企业的专职消防队队长,当过海军的他冲锋舟开得处处“惊心”,被队友称为“船长”,更有人叫他“王疯子”。

“救人要紧!”做酒水生意的陈猛,母亲刚刚去世20天。他不顾当地“老人去世不出五七不能出远门”的习俗,携带今年6月刚入手的两台崭新冲锋舟加入出征队伍。

正在泰安干装修的郝宝亮,正在淄博施工的王宪进,不约而同放下手里的活儿,赶回新泰集结。

家里养着100多只绵羊的郝作金,号称“凫水技术仅次于赵利,在水里一天可以脚不着地”,他把七八只待产的母羊扔给业务不熟练的妻子,参加了队伍。回来后才知道,因为生产不顺利死了七八只小羊。

……

一天之内,10名队员集结完毕,他们驾驶3台车,携带3台大马力冲锋舟,自备5000多元的应急物资,连夜驱车7个小时,赶往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抗洪救灾第一线。

到达目的地已是凌晨一点。面对瓢泼大雨,湍急的河水,10名同舟队员来不及休整,克服重重困难,分成两支救援小队立即开展救援。队员双手被绳索磨得通红起泡,有的胳膊被玻璃划伤、鲜血直流,有的双脚在水中长时间浸泡感染,肿得有小腿粗,但他们坚持战斗,没有一人退缩。

“没有休整时间,有很多群众都在水里困着呢,我们必须立马投入救援。”赵利说。持续三天三夜连轴转救援,赵利团队共安全救援并转移1000多名群众,其中包括83名敬老院老人。同舟救援队因此被河南省有关部门评为“河南省防汛救灾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头一天就拉了30多趟,最后一趟拉满了转移群众,严重超载,”王泰然当时正驾驶最大的冲锋舟在牧野区王村镇东马坊村展开救援,“当时逆流而上,马达到极限了,吃力轰鸣着,我听了都害怕。结果陈猛吼了一嗓子:你尽管开,撞烂了算我的!”

“8万多元的船,我能给他撞烂了吗?但我有底气了,最后终于驶离急流,安全脱险。”说这话时,王泰然一脸笑。

还有一次,赵利带领队员前往一所敬老院转移被困老人,一扇水下的大铁门挡住了冲锋舟,水深3米多,水下还有暗流。从小在汶河边长大的陈猛跳下水,与李鹏一起潜到水下推拉大门,直到累得脱力,终于移开铁门。

由于那几天连续跳水,陈猛获得了“花样跳水运动员”的美誉。

“当时真是一点力气都没了,我心里甚至都想着,我是不是要不行了。亏了队友拼了命把我们两个往船跟前拉,救生衣都被扯烂了。”李鹏回忆。

惊心动魄的救援换来的是上千名被困群众的安全转移。当地群众为了表达感谢,不断往救援车里塞方便面、矿泉水。有一户村民,在家里被困了4天4夜,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被救出来以后,第二天走了十几公里找到救援队,表达感谢。

7月26日,在河南奋战三天三夜后,同舟公益救援服务中心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凌晨三时,赵利带领队员同这座用生命奋斗过的城市告别,踏上了归程。“我们不想让当地群众因为欢送我们而大费周折,大家一致决定选在凌晨悄悄离开。”

圣者渡人,强者自渡。

正如一位网友所赞:纵身一跃,用担当诠释着见义勇为;风雨同舟,用传承谱写着人间大爱。

如今,同舟公益化成一叶方舟,在泰山脚下静静守护着人间美好。

“我庆幸赶上了这个向上向善的新时代,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赵利说,“只要我活着,就要活一天救一天,直到救不动为止!”(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洪涛 刘涛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