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关键是创新
2023-09-18 10:18:3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田可新 朱晓聪
刚刚过去的暑假,有一档叫《非遗里的中国》的大型文化节目让笔者印象深刻。节目自2022年12月30日首播以来,凭借“非遗+影视”跨界融合的方式,收获大量好评与赞赏。目前,该节目已带领观众沉浸式前往了11个聚焦本地特色非遗项目的街区,充分领会江南柔情、燕赵雄风、晋地风韵、岭南文脉,全面展现中国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慧与美好,映现一场场精彩纷呈、意蕴深厚的视听盛宴。
大气、丰富、厚重,是这档节目的主要特点。“非遗当中蕴含着人的智慧,以及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和创新。”《非遗里的中国》开篇即点明了节目的文化意义及非遗之精髓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与美学造诣,在《非遗里的中国》里,有温润如玉、享誉天下的龙泉青瓷,洁白如雪、极具韧性的辑里湖丝,晶莹剔透、技艺高超的人工玻璃,也有气势雄壮、以鼓蓄情的翼城花鼓,刚柔并济、招式灵活的佛山咏春……节目浓缩展现了种类丰富、品种繁多的非遗项目,讲述背后的传承流变,点亮了非遗各具特色的别样之美,让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铁杵磨成针非一日之功,一项项非遗何以流传千年?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匠人跨越千年时光的坚守。镜头下,国家级首批“非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从事青瓷行业65年,在日久的练泥、拉坯、修坯等重复工序中,他的指纹已被磨平,却成就了他甘之如饴、清明如玉的“青瓷人生”。
为了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保护、传承非遗,更需要积极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时代文化,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活力。传统青瓷通过高难度的烧制、切割与拼接,被运用于杭州国家版本馆内,成为光影清透的青瓷屏扇,展现了东方美学的极致。辑里湖丝通过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创造性地运用于骨钉、硬盘、脑机接口等医用、科技领域,连接大千世界,引向科技未来。台州刺绣融合中西刺绣技巧,以针为笔,以线作画,探寻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的契合处,开启传统刺绣在新时代的新征程。《非遗里的中国》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的创新应用与现代融合,让更多观众了解非遗的崭新面孔,加速了非遗的“出圈”。
《非遗里的中国》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相融合,与中国歌剧舞剧院携手打造非遗创新秀演,《青·韵》《丝·往》《原·衍生》《紫砂壶》《苏绣》《淮剧》《建湖杂技》等节目,综合运用CG特效、XR场景、超比例、微缩景观技术等手段,进一步展现非遗的现代创新,诠释内蕴的东方美学。节目由主持人撒贝宁、演员陈数、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担任节目嘉宾,通过大量的实地接触、技艺展示、游戏竞赛等方式,让观众沉浸式体会非遗的独特之美。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我们不仅要通过名词术语或是“博物馆式”了解非遗,更要亲临其境,躬行实践。传承非遗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活态传承”。《非遗里的中国》正是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要努力挖掘非遗的时代内涵,打破非遗的“岁月感”“距离感”与“隔阂感”,加强活化利用,让古老传统的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重新进入大众生活,从而真正激发文化活力,延续历史文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 杜文景